最后一张标准像
自从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的“一元化铁幕”逐渐被“多元化价值”艰难地撕开一条裂缝之后,体现宪法精神的言论自由和信息渠道也逐渐宽泛、政治开始有所文明以来,被动接受了30年“主旋律”教育的我,在接受什么资讯的时候,便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比如在选择报张杂志或电视频道的时候……昨天晚上,我在其他节目都不如意的情况下,才无可奈何地看了央视正在播放的“主旋律”电视剧《公安部长罗瑞卿的故事》其中一集的大半集。剧中有一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思考:建政后的50年代初期,大连市公安局的几位干部在罗部长要来视察之前,写了一幅用玻璃镜框装饰的“罗瑞卿语录”,与“毛主席语录”、“刘副主席语录”及“周副主席语录”等并排挂在墙上。罗瑞卿看见后,很是生气,责令他们马上把自己的“语录”取下来。并批评他们:一是“政治上很幼稚”;二是“毛、朱、刘、周(等)他们是*和国家领导人,我只是一个干具体工作的公安部长……”从这个情节中,罗部长没有给大连公安局的干部和电视剧前的观众解释什么叫“政治上很幼稚”,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的是:罗部长起码是一位谦虚谨慎的好干部。由此及彼,从罗部长的这一“罢语录情节”,又让我们想起彭德怀的“罢画像情节”:在解放战争初期的西北战场上,在打败胡宗南,收复延安之后的庆功会上,将士们觉得彭老总以区区(二?)万余之兵,以少胜多的打败了十数万(我不知准确数字)胡宗南军队对延安的围攻,并保卫了中共首脑机关的安全(有《保卫延安》一书作证),其功可谓齐天高。便将彭老总画像与毛、朱等领导人画像并排挂在主席台上。可当彭老总在会前进场检查时,发现自己的画像在主席台上,就很生气,几乎要骂娘,他根本就不听下级解释,并以“若不取下自己的画像,就不进场开会”相“威胁”,下级无奈,只得取下彭老总画像。从这个情节中,我们同样可以得出:“彭老总也是一位谦虚谨慎的好干部”的结论。从建政后初期的“语录现象”,不由让人联想到延安时期的“标准像现象”,我至少在一两部影视剧中看到过在延安时期或西柏坡时期的中共首脑会议会场的主席台上,曾经并排挂过大约三五位左右的中共首脑人物的“标准像”,如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任弼时……(不一定准确,因我不是*史专家)。从这“两个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起码在外在形式上体现出了“*的领导集体”,在这个基础上,“*的集体领导”才有可能实现。从“纵浑身是铁,也难打几根钉”的世俗的普世常识看,这种“上层建筑”结构也是合理和理性的。而且,它对于防止个人集权专断也是一道“防火墙”。“集体领导”象征和意味着民主、合作、团结、和谐。而“个人化的领导”无疑容易走向反面。从“画像现象”和“语录现象”的形成和变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思考呢?虽然中国的历史老人已经很老,老得不愿挪动一下前进的脚步,但在世界历史潮流的推动下,中国的历史老人也终究会进步的,虽然稍嫌慢了一些。比如,邓小平这个伟人就冒着某些人所谓的“大逆不道”的责难和风险,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首次实现了中国有史以来的财富最大值。更为人道的是:他率先带头破除个人迷信,不挂个人标准像,并义无反顾地打破领导干部的终身制,成为中国打破具有二千多年封建和集权专制传统的第一艘破冰船。有人说,现今中国的最大进步不是飞船上天,而是中国人(主要是普罗大众)第一次不再盲目迷信什么“神仙或救世主”,开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有有了价值多元的独立思考作基础,政治文明才会有腾飞的平台和翅膀。“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这是对政治文明的最精道的画龙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