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4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艳视频剪辑曾超
新冠疫情期间,在经历担心和迷茫之后,不少人开始为复工复产“自救”。后疫情时代,随着武汉核酸检测大会战结束,更多人开始放心地奔忙起来。
同为80后的刘骥、张林沫夫妇,在武昌开设有一家小型培训工作室,教授几门特色课程。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今年2月一过,他将继续为孩子们教授创意写作,她则将继续带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数学。
他们没有像很多培训老师那样开展线上课程,不仅如此,直到上个月月底他们才复工。
复工的方式很特别,他们领着几组家庭、大大小小20人,跑到江夏乡下村居一周。
带自家伢去乡下玩玩,变成几组家庭众乐乐
“3月份疫情有所好转,就有家长不断地问我们,是不是可以开线上课程啦?”6月8日,刘骥对记者回忆说,“我跟张老师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我俩的教育观念一直比较‘另类’,主张‘寓教于生活和自然’,而且孩子们各类网课繁多,面对电脑的时间很长,家长和孩子的状态都要‘爆’了,他们更需要的,不是再增加一堂线上课程!”
那家长和孩子们都需要什么呢?
随着武汉解封和全民核酸检测大会战开始,随着初夏的味道愈加浓厚,刘骥、张林沫夫妇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家长和孩子们需要一次不一样的户外体验,需要到大自然中去松绑、去释放!
刘骥坦言,其实那段时间他和妻子一直在寻觅一个有山有水有农田、但居住条件较好的地方,带上两个儿子去住上一段时间“洗洗心”。结果9岁的大儿子提出来,能不能再找几个小伙伴一起去,那样他会更开心。夫妻俩一听,行啊,类似活动他们以前也常常组织,那就公开招募吧,选择几组教育理念契合、孩子年龄相仿的家庭。
一番综合比较,他们选择了离武汉只有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江夏畈头黄村。张林沫的一个河北老乡在那里开有一家小型的有机农场,他们家经常从那里订购食材。
刘骥夫妇带两个儿子先行去乡下“踩点”
在进行了核酸检测之后,5月15日,夫妇俩带着两个儿子——9岁的滕仔和2岁的小加号,花了一天时间去实地考察目的地。
寂静的村落里,有年代久远的青砖瓦房,果实累累的枇杷树,花苞欲放的荷塘,还有带着鸡宝宝觅食的芦花鸡,包菜田里成群飞舞的蝴蝶……两个孩子一致表示:好玩,要来住!
当天,张林沫特意发了朋友圈,正式招募几位和滕仔同年级的孩子,一同“下乡养儿”。
她收到了很多朋友与家长的私信,问活动如何设计,怎么安排孩子们的教育和课程,如何和学校的空中课堂对接?
“我的想法是,我们这次下乡,并不是把‘在城市养育孩子’,换成‘去农村教育孩子’。”她说,跟家长们解释时她特别强调,“我希望家长不要以为换一个场地,就能解决我们在城市诟病的那些教育问题,因为,很多孩子的状态并不是城市本身造就的。”
在设计所有行程上,他们俩力求“随心”而定,把语文和数学的知识点融入情景之中,达到浑然天成、了无痕迹的境界。
一周村居生活,孩子们乐了连家长们也嗨了
从5月29日至6月4日,刘骥夫妇俩带着另外5组家庭,一共20人,在江夏度过了六晚七天。孩子们自然开心,家长们白天像孩子们一样疯玩,晚上就聚在一起,喝着小酒谈天说地,夜话人生,也是嗨得不行。
7天里,张林沫写下了村居日记,详细记录了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
第一天,孩子们接到只有破解儿童版门萨谜题才能找到自己房间的任务。有妈妈感叹道:瞬间感觉到生存压力,没点数学能力,房间都没得住。但问题是难不倒孩子们的——“我住婆婆纳”“我的房间在半枝莲”“快来参观我的黄果茄!”,全部成功入住。
刘骥教孩子们做荷叶饭
第二天,孩子们站在荷塘边高声诵读:“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整个村居期间,刘骥带孩子们进行《寻荷记》专题探究。除了每天诵读不同的荷文章,孩子们还要下荷塘采摘,再制作“舌尖上的荷”,等等。
张林沫用美食课让孩子们对克与千克有了直观感受
第三天,张林沫开始借助课本中《克与千克》这一章节,给孩子们上《“质量”的探究与运用》。她让孩子们认秤,介绍了秤杆上16颗星的来历;给孩子们讲“超级售货员”张秉贵的“一抓准”“一口清”的故事,并让孩子们练习“一抓准”……
孩子们一起制作豆奖
第四天,孩子们自己制作了蛋黄酥,自己泡黄豆、用石磨磨豆浆。
南极科考队队员赵羲
南极科考队队员赵羲给孩子们讲南极的经历
第五天,有大神级家长给孩子们上课了。欧仔的妈妈、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队队员赵羲,1月去南极科考,因为疫情滞留两个多月。她跟孩子们分享了南极的经历,引得村民们也闻讯而来。孩子们的问题更是奇奇怪怪:“在南极尿尿,会不会瞬间冻成冰柱”“在南极,是不是要穿几百件衣服”“南极属于谁的”……
孩子们采摘包粽子的野生粽叶
第六天,孩子们去了仙人山采摘粽叶,这是一场森林秘境的冒险之旅行,所有人包括大人都是第一次采摘野生粽叶。回到农场之后小童工“上线”,帮助农场把蔬菜分装、称重、打包……几轮操作下来,有些孩子居然快练就“一抓准”的本事了。
孩子们锯竹子做弓箭
第七天,大人小孩子齐上阵,擀饺子皮、包饺子;孩子们还亲自动手,将一根硕大的竹子,通过拉锯、刀劈竹子、打磨,制作成一把把弯弓。
作为一次复工的敲门砖,这次活动盈利没有?
刘骥说,因为定义为“共学”,此次活动的收费远低于他们工作室以往的任何活动,正好收支平衡。“当然,最大的收益是这几天我们在自然中的疗愈,是家长们之间的交流夜话,是孩子们的快乐,以及我们对他们观察之后的教育思考。”他感慨道。
接下来,他们夫妇将推出端午节乡村研学营,打造疫情之下的“寓教于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