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种植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草莓等的种植户朋友们反映,从开花结果到罢园拔藤各种病害不断,各种病症交叉、重叠发生,天天打药都治不住。经济效益越好的果树如葡萄、柑橘等,也是病虫害爆发严重,着色不良、裂果、沤根的问题层出不穷。瓜类作物死棵、枯萎、黄萎、根腐、软腐、青枯、病毒、疫病根结线虫等已成为顽固病虫害,防治成本高,而效果较差……这是为什么呢?是农药越造越歪了吗?还真不是。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不管是大田蔬菜还是棚室菜,菜农多以喷洒农药为主,可以说农药的质量关系着防治效果的好坏。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很多菜农反映,同样的药,为何别人喷施后效果要更好呢?原来,用药还有这么多道道……1、大剂量、高频次、不科学的使用农药,造成病虫害抗性越来越强。一方面是滥施肥造成土壤微生态平衡严重破坏,作物免疫力越来越差,另一方面滥施药造成病虫草害抗药性增强,导致病虫草害越来越难治,甚至无药可治。这里面天气要占一部分原因,不合理用药也有很大关系。合理用药了至少病虫产生抗性的速度会大大降低。我们常用的药里面有一半左右的都有正交互抗性。不合理的盲目用药,农民不懂加上农资商有些也不懂或者就算懂为了多挣钱或为了完成某个产品的销售任务而多配药,这就是现在病虫难打的根源之一。2、连年重茬种植造成病原体指数直线上升,土壤缺素、积毒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大家对刚种植几年的果园都有一个认识,就是这种园子的病虫害比老园子少。很多人理解成幼树抵抗能力强,其实并不是,而是种的年份多了,土壤里病菌积累多、土壤积毒多、营养失衡。大家有没有发现田间地头偶尔一株野生的果树(比如葡萄,比如枇杷)从来不管它,没给它施肥也没给它打药,它偏偏很少得病?为什么呢?大家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当然不是鼓励大家别施肥、别打药,大面积的不施肥不可能有产量,不打药也不可能没病虫。就算你家园子生态特别好,别人园子里的病虫也会传染。以上就是总结出的几个“人祸”的原因。想种好的心态,加上多数农资商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局限性,再加上商人的逐利性,导致乱施肥乱用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这一现象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改变的,更不是大家今年种的结果不好,明年换个地方买肥买药就能解决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要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多掌握如何科学种田,才能逐步好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正确用药的方法。一、预防用药——早和广早:提前用药,预防为主。即了解病虫害发生所适宜的环境特点,在病虫害发生前或刚刚发生后进行药剂防治。广:杀菌、杀虫谱要广。定期喷施杀菌、杀虫谱广的药剂,从蔬菜缓苗后开始隔7天-10天喷施一次,杀菌效果全面,这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以及用药成本。二、治疗用药——对和混对:选对药剂。在病虫害发生后选择农药时则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药剂,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治病,抑制病害发生。如菊酯类农药,能防治多种害虫,而克螨特能防治螨类,在预防害虫时我们可以用菊酯类农药,而当螨虫危害严重时我们就应该使用克螨特。混:合理混用。多种药剂合理混用、交替使用,不但避免产生抗药性,还能提高药效。例如在白粉虱危害严重时,最好选择杀卵效果较好的螺虫乙酯特和杀成虫的啶虫脒混合喷施,能够有效增加持效期。再例如在防治细菌性病害时,要选择触杀效果强的铜制剂跟内吸性效果好的中生菌素、春雷霉素等混合使用,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科学施肥,营养防病合理施肥不仅能促进作物生长,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我们要把氮、磷、钾、钙、镁、硼、铜、铁、锌、锰、硼等,每种元素的作用及之间的关系大约搞清楚。哪个阶段该用什么,哪种情况下该多用哪种元素的化肥,哪种情况下我们又应该控制某种元素的施用量,大家必须要有个大方向的了解。另外要重视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分解部分有害物质。但重视不是盲目地重施,这一点大家要注意。走出农药防治病的误区多数人的观点就是,只要用了药病虫害就能防治住,用了药效果不好或没治住就是药是歪的。用农药防治作物病害是一种治标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物的病害问题,反而带来一系列恶果,比如增加了病菌的抗药性以及增加了生产成本。防治作物病虫害,最根本的措施应该是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和均衡的营养供给来栽培健壮植物,使作物少得病或不得病,从而少用农药。尽量精细化管理所谓精细管理,包括用肥用药的浓度,用药量,施药方法,施药时间,土壤深翻,挖好排水沟、修剪套袋等等,还有打药对气候的选择,有些药需要低温时效果好,有些药需要高温时效果好,这些都是大家需要大概了解的。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