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佃贵,第三届国医大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原河北省医院院长
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
(ps.本文结尾有国医大师现场授课的报名方式哦)
李老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内科(肝胆脾胃肠道)。
李老在50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浊毒理论”,独创“化浊解读四步疗法”。
对消化体统疾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的效果,该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李老以浊毒论治萎缩性胃炎中如何辨识浊毒与实际病例:
结合舌、脉、胃镜检查辨识浊毒
慢性萎缩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并且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患者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纳呆,反酸,恶心等。
所以李老强调要四诊合参,首重舌诊。《内经》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临证重视望诊,尤其重视舌诊在脾胃疾病中的指导意义。《临证验舌法》中就有“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的记载。
另外,从脾胃与经络的络属关系看,“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而舌苔是由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应。
同时李老还告诫我们,胃镜影像检查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是四诊的重要补充部分,为辨证论治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才能使中医更加发扬光大。
结合西医检查手段,更能准确地分析病况,使病证诊断的准确性更加提高。
结合舌脉诊断辩证施治
诊断浊邪主要通过3个方面
/p>
(1)舌苔:舌苔色泽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苔质或薄或薄腻或厚腻,此为中焦浊邪熏蒸所致;
(2)脉象:脉有滑像,或弦滑或细滑或弦细滑,为浊邪内伏之征;
(3)排泄物、分泌物:浊邪内伏,可见大便黏腻,臭秽不爽,小便或浅黄或深黄或浓基础上,李老临床常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茶样汗液垢浊有味。
以上只要具备其中两方面,便可诊断为浊邪。
对浊邪的治疗有3个方法
一为芳香化浊,药用砂仁、紫蔻、藿香、佩兰之属,芳香温化之品能悦脾醒脾助运,使湿浊内消,此法乃浊邪图本之治,常选用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化裁;
二为苦寒燥湿,药用芩、连、柏、大黄之属,苦寒既能燥湿,泻火解毒,又能坚阴,常选用黄连解毒汤、半夏泻心汤,注意不可过量反致碍胃滞脾;
三为淡渗利湿,药用茯苓、猪苓、泽泻等,如陈无择所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因湿性下趋,配以淡渗利湿之品,因势利导,使邪有去路,可提高话化湿药的效果,常选用五苓散、六一散等方。三法灵活运用,湿浊无遁形矣。
诊断毒邪主要通过2个方面
(1)舌质:舌质或红或红绛或紫,此为毒邪深伏血络之象
(2)脉象:脉有数象。治疗毒邪多根据毒之轻重而用药,乃“以毒攻毒”之法。如毒重者可用黄药子、白英等力猛之药;毒介于轻与重之间者用红景天、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毒轻者则常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绞股蓝、板蓝根等,以上药物对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对于防止其癌变有显著作用。
结合胃镜及病理检验用药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胃黏膜由橘红色变为苍白色;黏膜粗糙、变薄,血管显露,腺体萎缩。
这些病理改变多认为属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运化失职。湿浊内阻,郁而化热蕴毒,浊毒瘀阻胃络。
李老发现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宏观上瘀血症状并不明显,此时可参照胃镜下表现进行微观辨证。如黏膜色泽灰黯,黏膜下血管显露者可加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黏膜充血或出血者可加白及、三七粉、仙鹤草等活血止血之。
胃镜下黏膜粗糙,呈颗粒状,皱襞粗大,这些变化均可视为病理性块状物。
根据《灵枢经·百病始生》篇所述“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及王清任“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的理论。
这些病理性块状物多为浊毒瘀阻胃络所致,此时可加三棱、莪术等破血癥瘕之品。
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在胃镜下常表现为黏膜粗糙,呈颗粒状,皱襞粗大,有时甚至可见到形态似息肉样的结节者,可用水蛭、虻虫配伍山甲珠、鳖甲、水蛭、虻虫化瘀通络。山甲珠、鳖甲软坚散结。
在中医传统的四诊辨证的基础上,李老临床常将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为浊毒理论的完善提供客观依据。
医案举例
冯某某,女,68岁,年12月25日初诊。
胃脘不适4月余。患者于4个月前因饮食不节出现胃脘部隐痛,伴嗳气,烧心,反酸。10医院做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多发糜烂。
病理检验报告示:
胃窦小弯移行部重度萎缩性胃炎表现伴重度肠上皮化生、轻度异型增生,窦后壁移行部轻度慢性浅表性炎症,胃体、小弯灶性出血、表面上皮脱落。
自服胃康灵气滞胃痛颗粒等药物,效果欠佳,遂来我院就诊。
现症
/p>
面色黯黄,胃脘部隐痛,烧心,嗳气吞酸,纳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锁骨上未及淋巴结肿大。证属肝胃不和,浊毒内蕴。治以解毒化浊,养肝和胃。
药用
/p>
百合、云苓、砂仁、紫蔻、鸡内金、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瓜蒌各15g,乌药、川芎、白术各9g,当归、清半夏、黄连各12g,白芍、瓦楞粉各20g,全蝎6g,三七粉2g(冲)。每日1剂,水煎服。
连服7剂,胃痛明显减轻,烧心反酸症状不明显,饮食增加。以此方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连服半年后胃镜复查示:非萎缩性胃炎,糜烂消失,未见肠上皮化生及增生。
李佃贵李老首创“浊毒理论”,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广受中西医师推崇。
如果你觉得意犹未尽,如果你想听李老亲自讲课,如果你想与国医大师近距离接触合影......
那么,请记得来参加本届的《医药中华,智享未来》大会!
具体会议信息、报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