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崇古融今,中西并重辨治眼病 [复制链接]

1#

笔者从事中医眼科教学、临床及科研35年,长期致力于中医、中西医结合攻克致盲性眼病与中医眼科病证规范化研究。擅长治疗眼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临证积极倡导病证结合,注重整体辨证与局部辨病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中医眼科疑难病理论体系。

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经验,临证尤重人体正气,笔者提出,眼表疾病如中重度干眼、复发性病毒性角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等应注重扶正祛邪,以扶正贯穿始终。

中重度干眼是临床常见、发病率高、难治的外障眼病。根据肝体阴用阳、主藏血等生理特性,笔者创新性提出“治干眼当从肝筋论治”。以养血柔肝,解痉通络为治法,予养血润目汤治之,以全蝎、天麻、当归等药组方,能很快解除干涩、畏光等症状,恢复正常工作生活。

复发性病毒性角膜炎(HSK)是角膜病中致盲的第一位,针对反复发作的特点,创新性提出其病机为气虚邪留,邪热内伏,以益气托毒,退翳明目法为新思路。研制角膜安颗粒,可有效促进角膜斑翳的消退吸收,提高视功能,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及致盲率。

过敏性结膜炎是发病率高,临床常见的眼病。其多与过敏体质有关,临证遵中医整体观念,以体质为抓手予以辨证治疗。自拟由荆芥、防风、银花等10余味药为基本方活血祛风,清热止痒,能抑制变态反应,改善特禀体质。

笔者发现,根据西医病理和中医病机的对应关系,中医治疗从病证结合出发,建立了疑难眼病病证结合分期论治体系,对不同发病阶段的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是降低眼底病致盲率的有效途径。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结合病因病机及病程的演变过程,笔者的团队建立了AMD-PED期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方案指出,AMD玻璃膜疣期、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期(PED期)是治疗本病干预的关键环节、防盲治盲的节点、研究难点热点。在玻璃膜疣期、浆液性PED期主要运用补益肝肾、理气行水法分期论治。能有效阻断或延缓PED向新生血管进展。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高发、低龄化趋势。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核心,提出近视关键在于防控。团队构建了中西医综合防控近视体系;首次掌握青少年视觉发育规律,研发了人工智能“采集-分析-预测预警-干预”视力管理体系及可穿戴的近视防控产品;首次总结了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病因病机特点及发展趋势。开展了以耳穴贴压为主的中医特色疗法防控研究。

目为窍穴,幽深精明,络脉密布其中,分之可分,相互交灌,因此,瞳神内障疾病与络脉密切相关。结合多年临床体会,创新性提出藏窍与“瞳神络病”论,指出“目内经气环流系统即气络,目内血循环系统即血络,目内气血升降有器”,明确“邪阻”是瞳神疾病的核心病机,提出了四种治则、八种证型及治络八法等。该理论的建立使眼底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更好的结合,为诊治眼科疑难病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进而提高疗效,指导临床。

病有千端,法有万变,圆机活法,存乎其人。临证善经方,药精简,法通变。通过抓主症进行辨证组方用药,再根据经方特点,重组经方或经方时方化裁合用治之。在此基础上加用通络、补络之品,如半枝莲、牛膝等辨证应用,融会贯通,疗效可观。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故用药指导方面,利用取象比类思维,善用藤类之品如鸡血藤、青风藤等以通络、引经上达目络。选用此类药物实为疑难眼病和缓治法。治难病切不可操之过急,乃尊叶香岩“新邪宜急散,宿疾宜缓攻”之旨。

中医眼科辨证还需结合最新研究,交融汇通。立足中医眼科优势病种,着眼难治病多发病,继续深化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作用,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为促进人类眼健康提供中医方案。(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中医院副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眼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眼科杂志》科技核心主编亢泽峰)

推荐阅读

中医睡眠医学精彩课程:从基础到临床连花清瘟胶囊抗新冠肺炎药理活性成分取得新进展吉林省发布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要求优先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国医大师朱良春重用土茯苓治疗痛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