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剑秋先生为晋中名老中医,擅调脾胃,他自拟培土胃荃汤调治慢性胃病,疗效颇著。现将其方药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一、方药组成
炙甘草24克,莲子12克,炒扁豆12克,炒山药12克,炒薏米12克,厚朴9克,蕾香
梗9克,苏梗9克,木香6克,陈皮9克,半夏6克,云苓9克,白术9克。
二、方义及体会
慢性胃病往往证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都有失调及亏损,单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很难奏效,惟有从调补脾胃,重建中气入手方能见效。脾升胃降,这不仅是脾胃本身功能正常标志,也是肝胆功能正常之标志。所以在调理脾胃时常加一些调气药,在治肝胆病时常加健脾药。同时,调补脾胃必须扶脾阳与益胃阴二者兼顾,因脾胃病大多由久病而成,亦非单纯脾阳虚或胃阴虚,而是或先损脾阳,阳损及阴;或先损胃阴,阴损及阳,呈现牌阳与胃阴俱虚病状。故本方在扶助脾阳的同时兼顾脾胃之阴。
方中以炙甘草为君,其味甘温,可补脾益气,甘可缓急,并有促进溃疡愈合之功,故用量亦大。若胃不痛用12克,疼甚则用18克,极量用到24克,白术、莲子、扁豆、薏米和山药为臣,健脾强胃,止泄除湿,兼祛痰痞;厚朴、藿香梗、苏梗为佐,化湿导滞,理气宽中,温中除胀;陈皮、半夏、云苓、木香为使,具有健胃渗湿,降逆止呕,行气消痞之功。莲子、扁豆、山药可滋养胃阴,但易使脾胃生腻,而加入半夏可开通胃气,下气降逆,起到滋而不腻之功。
用大量炙甘草后,病人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浮肿,可用云苓和扁豆加以纠正。该方甘平濡润,通降调和,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构思巧妙,制方严谨。如能辨证精确,灵活运用,确有捷效。然纯属胃阴亏虚,证见舌红少苔者,则非所宜。
三、主治范围
脾胃不和,胃院疼痛,院腹胀满,不思饮食,宿食不消,暖气吞酸,湿痰停阻,舌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脾脉细弱之症。
四、临症加减
胃痛、腹痛加元胡、川楝子,烧心泛酸加乌贝散;噎隔加公丁香、柿蒂;胸胁胀满加川郁金、酒白芍、积壳、香附;腹胀加防风,白芷;大便于燥加当归30克,甚者再加肉从蓉30克、郁李仁30克,失眠加炒枣仁、远志、合欢花,表虚加黄芪、防风,便血加白茅根、黑地榆、黑槐花;泄泻加芡实、诃子肉,胃寒加砂仁、豆蔻;面积加神曲,米积加谷芽;肉积加山楂;胃气上逆加代赭石、旋复花;腹内有气上顶加沉香、降香,湿盛苍术易白术,中满减甘草。
五、
病案举例
例一:范xx,男,55岁,干部,于年9医院做贵门癌切除术,年10月2日初诊。症状:胃院疼痛、呱逆、反胃、泛酸、口吐粘痰,舌有齿痕,无苔,左手脉弱,右手脉缓,便黑,四五天一次。证属中焦虚寒,脾不健运,胃失和降,久病和手术伤及血络。投以梁氏培土胃苓汤加沉香、降香、防风、白芷各9克,半枝莲、鹅不食草、白花蛇舌草、黑地榆、黑槐花各12克,党参15克,当归30克,炙甘草24克。服4剂。
二诊(10月26日):胃痛次数减少,大便次数正常,便仍黑,吐痰减少,腹胀减轻,泛酸止,仍呃逆,上方去当归加旋复花、代赌石各12克。服4剂。
三诊(10月30日):胃疼逐渐减轻,舌苔变薄,大便正常,无腹胀,无粘痰,仍呃
逆,上方去黑槐花、黑地偷、白芷、防风,减炙甘草为18克。服4剂。
四诊(11月4日):仍有轻度胃疼,其它症状基本消失。药已中病,继用原方服3剂。
五诊(11月7日):诸症悉除,只有胃口不适,乃用梁氏培土胃芬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半枝莲、鹅不食草、白花蛇舌草服10剂以善后调理,至今胃病未发,只是遇寒胃口偶有不适。
例二:万xx,男,45岁,兽医,年8月11日初诊。自述胃口疼痛半年之久,近来加重,兼有呃逆、暖气、胸腹胀满,大便干燥,头痛失眠,烦躁易怒。证属脾胃不和,脏躁,主症在胃。用梁氏培土胃冬汤合甘麦大枣汤加远志9克,炒枣仁、合欢花各12克,公丁香6克,柿蒂、防风、积壳各9克,酒白芍12克,炙甘草18克。服4剂。
二诊(8月15日):胃痛腹胀均减轻,大便正常,其它症状如前。上方去当归,加炙甘草至24克,旋复花、代赫石各12克。服4剂。
三诊(8月20日):胃不疼但有不适感,胸腹不胀,尚呢逆,烦躁减轻,睡眠好,无头痛,上方去防风,加沉香、降香各9克,炙甘草减至12克。服4剂。
四诊(8月25日):诸症基本好转,用梁氏培土胃等汤合归脾汤再服4剂调理收功。半年后胃病复发,仍用前法,服药十余剂,病告痊愈。
来源:《山西中医》年05期作者:青献春
三人行中医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