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时10个月,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医案实录 [复制链接]

1#
事件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news.gdssnews.com/news/redianxinwen/1134.html

结者散之,坚者削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结者散之,坚者削之。”

本句意为血气痰浊郁结的疾病,就用行气、化痰、通络、散结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结者,聚也。“结者散之”是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而设的一种治疗大法。

“散”非发散之意,乃是通过疏导、分消、宣发、攻逐等手段,使聚者散,结者通,进而使阴阳归于平衡,气机升降出入趋于正常。

在《伤寒论》中,根据邪结的性质、部位、表现,以“结者散之”为原则,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如通阳利水散结法、逐水荡实开结法、泄热涤痰散结法、邪热逐瘀散结法、开郁散结法、苦寒攻下散结法、分消湿热散结法、消痞散结法等。

“结者散之”“坚者削之”的原则,也被认为是消法的立论依据。

《医学心悟》对消法亦有精辟论述:“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

而究之于临床,有很多疾病都是“结聚”性质的疾病,如痰结、瘀血、癥瘕、积聚、疳积、瘿瘤、瘰疬、结石等等。

凡属于由于气血痰浊郁结而不行所致的各种“结聚”病症,本原则均有指导治疗之意义。

在运用“结者散之”“坚者削之”治法时,还应根据患者体质予以健脾益气之品,寓消于补之中,以免克伐太过,损伤正气,不仅不能消散,反而加重病势。

案例1:胃癌前病变案

盛某,男,58岁。年10月19日初诊。

主诉:胃脘不适3年余。现病史:胃脘不适3年余,有嘈杂感,上腹胀不适,无反酸,纳可,大便可,睡眠可,左下腹皮痒。既往史:Hp阳性曾治疗过。辅助检查:年9月26医院做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中-重度),病理示肠化(+++)、萎缩(+++)。舌脉:舌质红,苔少,脉细滑。中医诊断:胃痞;中医辨证: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毒聚痰结。

治法:健脾理气,活血消积,解毒散结。

处方:炒白术12g,莪术30g,三棱15g,石见穿30g,菝葜30g,枸橘李12g,藿苏梗各12g,天龙6g,蛇舌草30g,藤梨根30g,制香附12g,煅瓦楞30g,熟薏苡仁30g,枳壳12g。14剂。

年11月23日三诊:胃脘有牵滞感,有反酸,排气多,舌质淡红,苔少,脉濡。

方药:炒白术12g,香橼皮12g,焦楂曲各12g,三棱15g,枳壳12g,枸橘李12g,莪术30g,石见穿30g,菝葜30g,蛇舌草30g,藤梨根30g,薏苡仁30g,藿苏梗各12g,香附12g,甘草6g,半夏12g。14剂。

年1月6日五诊:近日偶有鼻中血丝,余可,大便日行1次。舌质红,苔少,脉细滑。

方药:柴胡12g,川楝子12g,元胡12g,丝瓜络9g,八月札12g,路路通12g,莪术30g,石见穿30g,菝葜30g,藤梨根30g,蛇舌草30g,薏苡仁30g,枳壳12g,郁金12g。14剂。

年3月1日七诊:近日饮酒后腹胀,左下腹明显,寐一般,舌质淡,苔薄,脉弦细。

方药:柴胡12g,炒白术芍各12g,元胡12g,香附12g,制半夏12g,川楝子12g,八月札12g,路路通12g,黄芩12g,川连6g,吴茱萸6g,藿苏梗各12g。7剂。

年3月22日九诊:诉左胁下隐痛,无胀,大便日一行,寐欠安,否认外伤史,舌尖红,苔薄。

处方:柴胡12g,制半夏12g,郁金12g,北秫米12g,石菖蒲12g,元胡12g,莪术30g,川楝子12g,香附12g,枸橘李12g,苏噜子12g,菝葜30g,石见穿30g,藿苏梗各12g,赤白芍各12g。14剂。

年4月12日十诊:左胁下隐痛好转,有嗳气,寐欠安,胃纳可,舌尖红,苔薄,脉细。

处方:柴胡12g,枳壳12g,枸橘李12g,制半夏12g,木香6g,石见穿30g,莪术30g,三棱30g,菝葜30g,蛇舌草30g,熟薏苡仁30g,藿苏梗各12g,石上柏30g,制香附12g,元胡15g,合欢皮30g。14剂。

年4月26日十一诊:左胁下隐痛好转,嗳气减轻,无反酸,大便可,舌尖红,苔薄腻,脉细。

方药:炒白术12g,制半夏12g,莪术30g,石见穿30g,菝葜30g,龙葵30g,天龙6g,三棱15g,枸橘李12g,藤梨根30g,薏苡仁30g,枳壳12g,路路通12g。14剂。

年5月24日十三诊:纳寐均可,大便调,偏头痛近作,耳鸣。

处方:川芎12g,元胡12g,天麻12g,黄芩12g,蔓荆子12g,枳壳12g,炒白术12g,石见穿30g,莪术30g,菝葜30g,蛇舌草30g,当归12g,藿苏梗各12g,香附12g。14剂。

年6月7日十四诊:诉饭后嗳气,头痛好转。

方药:柴胡12g,郁金12g,枸橘李12g,炒白术12g,藤梨根30g,菝葜30g,三棱30g,莪术30g,龙葵30g,荜茇6g,木香6g,天龙6g,藿苏梗各12g,香附12g,炙甘草6g,川芎12g。14剂。

年6月28日十五诊:年6月肠镜示结肠息肉。遇冷胃脘堵闷,嗳气,无反酸,无口干,大便调。

方药:炒白术12g,荜茇6g,鸡内金12g,焦楂曲各12g,木茴香各6g,桂枝6g,枳壳12g,香附12g,乌药9g,石见穿30g,莪术30g,三棱15g,藤梨根30g,藿苏梗各12g,甘草6g。7剂。

年8月16日十八诊:人舒服,无不适。年8月14医院复查胃镜显示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胃体:黏膜充血;胃窦:黏膜充血,稍红白相间,血管显露)。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以健脾预防为主。

方药:炒白术12g,枸橘李12g,香附12g,乌药9g,藿香12g,紫苏梗12g,莪术30g,三棱15g,石见穿15g,菝葜30g,蛇舌草30g,薏苡仁30g,八月札12g,川朴花6g。14剂。

年8月30日十九诊:情绪乐观,无不适。年8月21日胃镜病理报告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慢性炎症(+),萎缩(+)。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继续治以健脾预防为主。上方加制半夏12g。14剂。(王庆其治案)

按语

世界卫生组织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出现肠腺化生、异型增生作为胃癌前病变的标志。对于胃癌前病变,王庆其认为属于中医“微癥积”范畴。他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既病防变思想,阻止病理向肿瘤转变,传承和创立了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方法:以“种子∕土壤”学说,采用健脾补气养血治其本,改善人体“小生态”;调理脾胃改善其“微生态”,改善“土壤”;化痰行瘀、解毒散结治其标,改善“病灶”。并用中医学络脉理论中“久病入血”“久病入络”的观点,解读胃癌前病变的病机,根据辨病辨证相结合、络脉以通为用的原则,采用标本同治、健脾补气、活血化瘀、软坚解毒等方法治疗本病,并常联用。

该患者的胃癌前病变,责之脾胃;病程长,久病必虚,久病必瘀,故临床治疗以健脾补气、养血活血为基础;脾升为和,胃降以顺,以炒白术等以健脾胃。因患者症状较少,前后治疗重点根据辨病加减所用药味,体现了如下治疗思路和理念。

1.辨证加减,改善人体“小生态”

①肝胃不和:见胃脘胀痛,或波连两胁,嗳气时作,舌苔薄白,脉弦。佐以柴胡、青陈皮、制香附、郁金、川楝子、延胡索、佛手等。

②脾胃湿热:见脘腹痞满,嘈杂嗳气,口苦舌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带数。可选用苍术、薏苡仁、厚朴、茯苓、蒲公英、砂仁、蔻仁或泽泻、通草淡渗利湿。

2.辨病加减,改善局部“微生态”

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选用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蛇六谷、野葡萄藤、半枝莲、石见穿、三棱、莪术、菝葜等。

3.随症加减,改善临床症状

①泛酸:胃食管反流患者大多胃酸多,泛则逆而为病,故制酸治疗是控制发作的重要环节。制酸药有海螵蛸、煅瓦楞、白螺蛳壳、牡蛎等。由胃热生酸者,佐以黄芩、地骨皮、蒲公英;由胃寒生酸者,佐以吴茱萸、干姜、荜茇、荜澄茄等。

②胃脘疼痛:由胃寒致痛者,用高良姜、制香附、桂枝、荜茇、荜澄茄等;由胃热致痛者,用川楝子、延胡索等;由瘀阻致痛者,用五灵脂、炙乳没、九香虫、炙地鳖虫等。

③胃脘痞胀:利气宽胀,加用枳壳、木香;温中利气,“藏寒生满病”(《素问·异法方宜论》),叶天士有“除胀以通阳为务”之说,加桂枝12~15g,或干姜6~12g;利气加镇静之品,若患者除腹胀外,尚伴有烦躁、焦虑、夜间睡眠差症状,临证予甘麦大枣汤等养心安神镇静。

④嗳气:多由胃气上逆引起,胆汁、胃酸随气上逆,诱病发作。治宜和胃降逆,辛开苦降。药以旋覆花、代赭石、竹茹、制半夏、丁香、柿蒂、降香、炮姜、黄连、黄芩等选择应用。

4.络脉以通为用

依据络脉理论辨治胃癌前病变,临床具体治疗,在基本方基础上,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型治之。

胃癌前病变,西药常用叶酸、西酵母、质子泵抑制剂等治疗。中医可用“结者散之”“坚者消之”指导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过程,而使胃黏膜的再生、重建、修复,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故中医药干预治疗一般疗程应该在4~6个月,且在诊治过程中应定期复查胃镜,直至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才能证明疗效可靠。

该患者前后治疗近10个月,年9月26日胃镜示萎缩性胃炎(中-重度),病理示肠化(+++)、萎缩(+++);年8月21医院复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病理示慢性炎症(+)、萎缩(+)。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确实有效。

本文选自:《黄帝内经临证发微》,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庆其。转载自人卫中医。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好文!推荐大家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