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皮肤病的医院哪家好 http://m.39.net/news/a_6508755.html石见穿之名始见于《本草纲目》卷二十一草部有名未用项下,仅有时珍曰:“主骨痛,大风痈肿。”寥寥数字。李时珍既未描述其形态,亦未述及其产地。因此,很难判定其品种。《本草纲目拾遗》有石打穿之记载。赵学敏引《李氏草秘》载:“石见穿生竹林等处,叶小如艾,而花高尺许,治打伤扑损膈气,则石见穿之叶如艾,又与石打穿之叶深纹锯齿不侔矣。”但笔者认为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石见穿叶小如艾,二是石见穿与石打穿不同,并非一物。按《中国药典》年版一部所载的石见穿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SalviachinensisBenth.。据《新华本草纲要》()第一册考证,“按唇形科植物益母草亦有称为红花艾、臭艾的。故此处所说的艾,也可能是唇形科植物。至于‘花高尺许’应指花茎而言,今《浙江民间中草药手册》、《中国植物志》均记本种(指华鼠尾草)有石见穿一名,故从名称、形态、功效看《本草纲目》、《李氏草秘》的石见穿似即本种”。现时《中药辞海》第一册亦援引此说。笔者认为现时江苏、上海药材公司所销售的石见穿确为此种。但此种是否即《本草纲目》和《李氏草秘》的石见穿,则尚有诸多疑点。如上所述,《本草纲目》对石见穿无形态和产地记载,仅有功效记载,尚不能说明问题。再说《李氏草秘》所言“叶小如艾”,《新华本草纲要》认为因唇形科益母草有红花艾的别名,遂将“艾”转而解释为唇形科植物,此点实难令人信服,笔者认为有进一步深入考证的必要。按《本草纲目拾遗》引《种福堂方》:铁筅帚即石见穿,在石打穿所附“铁筅帚”条下,引《草宝》云:“铁筅帚叶似紫顶龙芽(指马鞭草)而无毛为别。七月开小黄花,结实类筅帚,能刺人手,故名。黄疸用此草,干者一两,白酒煎服,四五剂即愈。”笔者认为这里的铁筅帚,即《本草纲目拾遗》载:“铁筅帚,山间多有之,绿茎而方,上有紫线纹,叶似紫顶龙芽,微有白毛,七月开小黄花,结实筅帚形,能刺人手,故又名千条针。”从这一段文字来看,铁筅帚应为菊科鬼针草属植物鬼针草BidensbipinnataL.此属植物为头状花序,具多数黄色小花,瘦果长条形,顶端有较长的针状刺成簇,如筅帚状,能刺人手,与“千条针”、“铁筅帚”之名相符。再从茎方、绿色或带紫,叶似紫顶龙芽来看,更与此属中的鬼针草完全吻合。再核诸《李氏草秘》“叶小如艾”,此艾应指菊科艾属的艾叶,鬼针草叶为羽状分裂,以艾叶相比譬,亦无不当之处。《本草纲目拾遗》引《草宝》铁筅帚云:“黄疸用此草”。现时鬼针草,《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记载其疗效,从主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来看,亦与古文献所述相符。为此,《本草纲目拾遗》之石见穿,可考订为菊科植物鬼针草。
此外,鬼针草之同属植物金盏银盘Bidensbiternata (Lour.)Merr.etSherff亦被视为《本草纲目拾遗》之铁筅帚与千条针。
以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为石见穿的,除《中国药典》年版一部以外,尚有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南京部队《常用中草药》、《苏州本产药材》、《江苏药材志》、《全国中草药汇编》等文献,但这些都是因华东地区确以此为该草药之名称。另称,还有称之为“紫参”和“石打穿”的也不在少数。“紫参”、“石打穿”均可视为本品之异名。此外,蔷薇科的蓝布正Geum japonicumThunb.var. chinenseF.Bolle在四川盐源也有称之为石见穿的。因此,草药石见穿也有异物同名品存在,但《本草纲目拾遗》的石见穿,经考证,应为菊科植物鬼针草。而《中国药典》年版一部的石见穿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此二者皆有治疗黄疸的功效,故华鼠尾草可视为近现代石见穿的新兴品种。15版药典石见穿未见收录,08版上海炮规石见穿: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SalviachinensisBenth.带花、果的干燥地上部分。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脾经。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脘胁胀痛,噎嗝,痈肿,瘰疬。用药部位:本品为唇形科植物华鼠尾SalviachinensisBenth.带花、果的干燥地上部分。紫参、五凤花、小丹参、月下红、乌沙草、墨面风、大发汗、石打穿、石大川、山缝拿、紫丹花、红根参、半枝莲、田芹菜、活血草产地与道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植株形态华鼠尾草SalviachinensisBenth.华鼠尾草(中国植物学杂志,第三卷)石见穿(本草纲目拾遗),石见穿、石打穿、紫参、月下红(江苏),紫参、半支莲(江西),活血草(四川江津),野沙参(广西南宁)一年生草本;根略肥厚,多分枝,紫褐色。茎直立或基部倾卧,高20-60厘米,单一或分枝,钝四棱形,具槽,被短柔毛或长柔毛。叶全为单叶或下部具3小叶的复叶,叶柄长0.1-7厘米,疏被长柔毛,叶片卵圆形或卵圆状椭圆形,先端钝或锐尖,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有圆齿或钝锯齿,两面除叶脉被短柔毛外余部近无毛,单叶叶片长1.3-7厘米,宽0.8-4.5厘米,复叶时顶生小叶片较大,长2.5-7.5厘米,小叶柄长0.5-1.7厘米,侧生小叶较小,长1.5-3.9厘米,宽0.7-2.5厘米,有极短的小叶柄。轮伞花序6花,在下部的疏离,上部较密集,组成长5-24厘米顶生的总状花序或总状圆锥花序;苞片披针形,长2-8毫米,宽0.8-2.3毫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在边缘及脉上被短柔毛,比花梗稍长;花梗长1.5-2毫米,与花序轴被短柔毛。花萼钟形,长4.5-6毫米,紫色,外面沿脉上被长柔毛,内面喉部密被长硬毛环,萼筒长4-4.5毫米,萼檐二唇形,上唇近半圆形,长1.5毫米,宽3毫米,全缘,先端有3个聚合的短尖头,3脉,两边侧脉有狭翅,下唇略长于上唇,长约2毫米,宽3毫米,半裂成2齿,齿长三角形,先端渐尖。花冠蓝紫或紫色,长约1厘米,伸出花萼,外被短柔毛,内面离冠筒基部1.8-2.5毫米有斜向的不完全疏柔毛毛环,冠筒长约6.5毫米,基部宽不及1毫米,向上渐宽大,至喉部宽达3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形,长3.5毫米,宽3.3毫米,平展,先端微凹,下唇长约5毫米,宽7毫米,3裂,中裂片倒心形,向下弯,长约4毫米,宽约7毫米,顶端微凹,边缘具小圆齿,基部收缩,侧裂片半圆形,直立,宽1.25毫米。能育雄蕊2,近外伸,花丝短,长1.75毫米,药隔长约4.5毫米,关节处有毛,上臂长约3.5毫米,具药室,下臂瘦小,无药室,分离。花柱长1.1厘米,稍外伸,先端不相等2裂,前裂片较长。花盘前方略膨大。小坚果椭圆状卵圆形,长约1.5毫米,直径0.8毫米,褐色,光滑。花期8-10月。产山东,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生于山坡或平地的林荫处或草丛中,海拔-米。全草入药,江苏一带用于治肝炎,面神经麻痹,乳腺炎,痈疖,痛经及骨痛等症,四川江津用根泡酒内服,可调经活血,广西用于去风湿及疮疥。采收加工开花期采割全草,鲜用或晒干。类别特征茎方柱形,长20-70cm,直径1-4mm,单一或分枝;表面灰绿色或暗紫色,有白色长柔毛,以茎的上部及节处为多;质脆,易折断,折断面椭部白色或褐黄色。叶多卷曲,破碎,有时复叶脱落,仅见单叶,两面被白色柔毛,下面及叶脉上较明显,轮伞花序多轮,集成假总状,花冠二唇形,蓝紫色,多已脱落,宿萼筒外面脉上有毛,筒内喉部有长柔毛。小坚果椭圆形,褐色。气微,味微苦、涩。规格等级石见穿商品不分等级。质量评价以叶多、色绿、带花者为佳。炮制用法将原药除去杂质,润透,切长段,干燥,筛去灰屑。饮片性状本品呈段状。茎方柱形,直径1~4mm;表面灰绿色或紫棕色,被白色柔毛,有的具对生叶痕或枝;切面黄白色,中空或有髓部。叶已切断,多皱缩和破碎,暗绿色,展平后,叶缘有钝锯齿,两面被白色柔毛。花萼钟状,唇形,长约5mm,紫红色或棕黄色,外面脉上有毛,内面喉部有长柔毛,花冠多已脱落。果实细小,卵圆形,长约1mm,棕褐色。质稍坚。气微,味微苦、微涩。混淆品种略。各家论述1.《纲目》:主骨痛,大风,痈肿。2.《苏州本产药材》:治噎膈,痰饮气喘。3.《江苏药材志》:治瘰疬。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亚纲Sympetalae管状花目Tubiflorae唇形科Labiatae野芝麻亚科Lamioideae鼠尾草族SALVIEAE鼠尾草属Salvia鼠尾草亚属Subgen.Allagospadonopsis鼠尾草系Ser.JaponicaeC.Y.Wu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