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32793359876956&wfr=spider&for=pc胃瘅中医临床辩证治疗方法简介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有胃瘅之名,曰:“已食如饥者,胃瘅。”胃瘅是因各种原因刺激胃体,使胃之络脉受损。以骤起脘痛,或以呕血或黑便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瘅[热]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急性胃炎。
2诊断依据
.一般起病较急,多有感受邪毒,或饮食不当或不洁等损伤胃腑的原因,或有其他脏腑严重疾病累及胃腑的病因。
2.胃脘不适、疼痛,厌食,嗳腐,恶心呕吐,或有发热,腹泻,肠鸣等。因其他严重疾病或药物所致者,多有呕血或黑便。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体检胃脘部及脐周有轻压痛,肠鸣音亢进。
4.纤维胃境检查:可见胃粘膜充血、水肿、分泌过多,表面覆盖白色或黄色渗出物,或可见出血点、糜烂,甚至出现溃疡、穿孔。但有明显出血及吞服腐蚀剂所致者,在急性期一般不宜检查。
3鉴别诊断
.胃疡:呈慢性反复周期性发作,疼痛具有与饮食密切相关性和节律性。X线钡餐与胃镜检查可资鉴别。
2.胰瘅:疼痛剧烈及持续不缓解,可向腰脊部呈带状放射。血清和尿淀粉酶显著增高。
3.胆瘅:右上腹疼痛,并可向右肩背部放射,病重者可见目黄,尿黄,常因进食油腻或饱餐而诱发。X线腹部平片、B超检查等可明确诊断。
4辨证论治
.食积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吐馊物,苔厚腻,脉弦滑。消食和中。
2.食滞胃热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口渴,肠鸣,泄泻,或有发热身疼,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清热导滞。
3.寒滞胃脘证:胃脘胀痛,恶食冷物,喜得温熨,形寒畏冷,口淡厌食,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脉弦紧。温胃散寒。
4.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痛引两胁,嗳气吞酸,恶心呕吐,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脉弦。疏肝和胃。
5.湿困脾胃证:恶心呕吐,脘腹痞胀、隐痛,口腻纳呆,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缓。化湿和中。
6.肝火犯胃证:口苦胁痛,吐血色暗,心烦易怒,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泻肝清胃。
7.食毒证:有食物中毒病史,胃脘拘急疼痛,恶心呕吐,甚或呕血,大便色黑,烦躁不安,或神识昏愦,舌质青紫,脉弦或结代。清胃解毒、化瘀止痛。
5.胃瘅三个验方
一、益气温胃汤
方药组成:党参2g,黄芪30g,白术2g,山药5g,扁豆0g,白芍5g,陈皮0g,茯苓2g,砂仁5g,干姜0g,炙甘草0g.寒象明显加良姜2g、肉桂6g,甚者加附片0g、吴茱萸0g、川椒6g;泛酸加海螵蛸2g、煅瓦楞子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不舒,隐隐作痛,脘部如坠,空腹为甚,食入稍减,喜热喜按,遇寒加重,便溏不实,神疲乏力,少食纳呆,舌淡胖大,苔薄白或白滑,或边有齿印,脉沉细弱或浮大无力等。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呈淡红色或苍白色,黏膜粗乱,或见散在斑片状充血。中医辨证属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虚寒者。
二、益阴养胃汤
方药组成:沙参5g,麦冬2g,玉竹5g,生地2g,白芍5g,甘草0g,石斛2g,川楝子0g,半夏3g.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5g;低酸者酌加乌梅0g、木瓜2g、山楂2g;大便艰涩加栝楼5g,决明子2g;便秘加郁李仁2g,麻仁2g;食少加谷芽5g、绿梅花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嘈杂烧灼,知饥少纳,口干引饮,舌光剥或少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或胃酸缺乏,胃镜检查见胃黏膜轻度充血,分泌物偏少,或见腺体萎缩。中医辨证属肝脾阴伤,胃阴亏虚者。
三、清热和胃汤
方药组成:黄芩0g,连翘2g,败酱草20g,黄连6g,白花蛇舌草5g,白芍5g,蒲公英30g.吞酸加吴茱萸3g、海螵蛸2g、锻瓦楞子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苦且干,嘈杂易饥或泛吐酸水苦水,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胃镜见胃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等。中医辨证属中焦郁热,邪热犯胃者。
四、疏肝安胃汤
方药组成:柴明2g,白芍5g,香附2g,元胡2g,川楝子2g,乌药2g,苏梗0g,炙甘草0g.痛甚加九香虫0g、元胡2g;胀剧加枳壳2g、佛手2g;嗳气加旋覆花0g、佛手2g;吞酸加左金丸。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或隐痛,痛引两胁,或攻撑作痛,舌红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属肝失疏泄,木郁犯胃者。
五、化瘀理胃汤
方药组成:丹参30g,檀香0g,砂仁6g,五灵脂0g,蒲黄0g,香附2g,元胡2g,川楝子2g,台乌0g.若挟郁热加白花蛇舌草20g、蒲公英30g;若兼气虚加党参20g,白术2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疼痛,或刺痛、锐痛,痛处固定,舌质暗红或暗紫瘀斑,舌底络脉多粗乱而长色青,脉涩滞不畅。胃镜多见腺体萎缩或伴肠腺化生、异型增生。中医辨证属肝脾气滞血瘀。气滞易致瘀,血瘀多夹气,临症要区分气滞与血瘀的主次,灵活用药,要注意气中血药、血中气药的选用。
六、苦辛调胃汤
方药组成:半夏0g,黄连6g,黄芩0g,吴茱萸6g,干姜0g,党参2g,甘草0g.偏寒者加良姜2g、川椒6g;偏热盛者加山栀0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痞满,食后为甚,或隐痛绵绵,便溏,兼见烧心泛酸,口苦而黏,以烧心而不喜凉饮食为突出表现,舌质淡红苔腻,或黄腻或淡黄腻,脉细弱。中医辨证属虚实寒热并见者。本证大多是在久病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或情志化火,或服食辛辣煎煿,郁而化火,或虚火内灼而引起,因此在用药上要掌握寒与热、虚与实的主次进行调治。
七、化湿醒胃汤
方药组成:藿香2g,佩兰2g,薏苡仁30g,白蔻仁0g,苍术2g,厚朴0g,茯苓2g,菖蒲2g.偏寒湿加半夏0g、陈皮0g、干姜0g;偏湿热加黄芩0g、黄连6g。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胸脘痞闷,纳呆少食,口淡无味,渴而少饮,肠鸣漉漉,大便稀溏,身倦困重,苔腻(黄腻多湿热,白腻多寒湿),脉濡细或缓等症。中医辨证属湿阻中焦,困遏脾胃者。
八、消食开胃汤
方药组成:苍术2g,厚朴0g,山楂2g,神曲0g,麦芽5g,半夏0g,茯苓2g,陈皮0g,生姜0g.食阻气滞作胀加鸡内金2g、砂仁6g;甚则大便不通,腹痛胀满者加枳实0g、大黄0g;呕恶痞满者加藿香0g、木香6g;油腻肉积所伤者,重用焦山楂;米食所伤者以神曲、麦芽为主;面食伤者以莱菔子为主。
主治:慢性胃炎复加积滞中阻,症见胃脘饱胀痞痛,嗳腐吞酸,恶闻食臭,粪便异臭,舌苔厚腻,脉滑。中医辨证属饮食积滞者。
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多见虚实相兼或虚多实少之症。初病在气,久病见阴虚络瘀或虚寒兼瘀者为多。
治疗上一要补虚扶正,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胃黏膜细胞保护因子的释放,调整胃肠功能,药用党参、黄芪、麦冬、当归、菟丝子、枸杞子等;二要活血和络,改善胃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细胞吸收,药用丹参、川芎、赤芍、失笑散;三要清热解毒,防止癌变,对于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者,选用白花蛇舌草、莪术、半枝莲、龙葵等;四要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寒热虚实因人而治;五要注意饮食调节,忌生泠、辛辣煎煿及厚腻之品,同时要调情志、避风寒,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中国中医研究院进修班结业,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气功师进修班结业,现中医药研究员,高级中医师,高级中药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世界生态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