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怎么治 http://pf.39.net/bdfyy/《走读瓯江》之十五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温州市文联秘书长曹凌云从年春天到年冬天,用两年的时间走读了瓯江干流和瓯江支流小溪、松阴溪、好溪、戍浦江、菇溪、西溪、乌牛溪等。作家一路行走,一路访问,一路学习,一路记录,充满激情。当前,作家已把他的走读笔记整理出来,计32万字,即将出版。前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题写书名。
系列回顾(点击可阅读):
《走读百山祖》
《走读大济》
《寻访瓯江源》
《走读大窑》
《走读金村》
《古村下樟》
《古村石浦》
《仙宫湖的雾霭》
《渡蛟村忆旧》
《梅源梯田》
《遂昌金矿》
《汤显祖在遂昌》
《走读石仓》
《走读界首》
今天,我们推出《走读瓯江》之十五——
松阳老街
文、摄/曹凌云
我早起去寻找松阳老街,问路问到了人民路,以为这就是老街,看看没什么意思,转回来,见一小巷口有一排地摊,专卖各类瓜果蔬菜苗。我就放慢脚步看看这些可爱的嫩苗,心想今天就要回温州了,是否给父母买一些栽种?又担心路上带着会被闷死,就这样犹豫不定间,脚步没有停止,我已走在了一条没有任何修饰、毫不卖弄风情的原生态古街。哦,这就是松阳老街。
我在老街上逛了一圈,手艺、生意、生活,这三个主题,让松阳老街古老而不衰老,陈旧而不破旧,繁杂而不嘈杂。各行小作坊,打铁、钉秤、剃头、裁缝、棉布、画像、草药、花圈、兽医、拔牙、制蓑衣、弹棉花、做棕床、铁皮用具以及各类杂货店,就像展览一样,那么集中地展示着这些在平时生活中难见、近乎失传的古老手工艺。
松阳老街上的早市
当我将要把这老街逛得差不多的时候,手机响了,文友王国华说要来陪同我。
王国华是本地的一位青年画家,对家乡感情深厚。他说:我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条老街上,这条老街是松阳老县城的中心,那时候老街五公里长,一直延伸到松荫溪码头——当地人叫“青田码头”,因为码头前停泊的大多是青田和温州来的船只,号称五里长街。街上大多是明清建筑,二层楼房,一楼像现在一样是店铺,二楼住人。我记得集市那几天,街上特别热闹,人挤人,货物摆得也多,有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听上辈人说,这条老街从唐朝开始就成了松阳的商业贸易中心,民国时达到鼎盛,集中了余户商家。街两边建了许多泥墙房,这些房子低调、沉稳、内敛,墙面土黄色,是温暖的色彩,在雨季湿而不烂,几百年不倒。
松荫溪码头,当地人叫“青田码头”
松荫溪码头上的老屋
整个街区由南直街、官塘路、横街、人民大街、大井路、猪行路等主要老街围合而成,呈“井”字形。一扇扇吱呀木门开合,便人进人出,青石路面上和滴水的屋檐下,人来人往,寻常巷陌里,人们互相以古老的乡音问候,老百姓过着平凡而琐碎的生活。
松荫溪的碧水,贯穿松阳古今,浸润着这片土地,松阳人崇尚自然的生态观。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老县城周边是田园和绿水,再远一些是青山,随着季节的变化,松阳老城常常像一幅水墨画,或似泼墨重彩,或如淡抹写意。老百姓晴耕雨读,也喜欢行走于乡野之间,融入自然生态,既诗情画意又平实亲切。可是到了九十年代,县城大面积建设,大片的土地都建起了房子,马路修得很宽敞,田园景致没有了,五里长街也被斩断了好几段,现在保护较为完整的就只有我们眼前这来米了。老街没有了当年的规模,也没有当年的繁盛,但一些老店面还在,老手艺还在,老人还是过去那副慢悠悠的样子,古色古香韵味还在,每年都能吸引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王国华说着这些话,心情是复杂的。
松荫溪贯穿松阳古今,浸润着这片土地
“叮叮铮铮”的打铁声把我引入了一家打铁铺。铺里炉火熊熊,打铁师傅穿着厚实的牛仔衣裤,沾满了煤灰和铁屑,他正在挥锤打造一把小小的菜刀,火星四溅。打铁铺临街摆着摊案,放满各类铁器,案上摆不下,还用铁链子悬着各式铁器,菜刀、肉刀,柴刀、竹刀、锄头、铲子、铁钉……你需要什么铁器,这里好像都有,你自己挑选吧。这样的打铁铺街上有5家。
打铁铺临街摆着摊案,放满各类铁器
打铁铺隔壁是剃头店。这条街上有新潮的发廊,但这家传统的剃头店也不乏顾客。剃头老司是一个40多岁的妇女,她说自己在这里剃头已有10多年,招徕客人就靠这一家老剃头店,到她手里算不清几代了,街上巷里许多中老年人都认准要来她店里剃头的。她除了会剃头,还会修面,会火钳拉发,这些老手艺,松阳老街上可能就她会了。剃头生意春夏季比较忙,秋冬季比较闲,这与发廊里的“美发”生意不同,“美发”是冬季忙,过年过节最忙。有一句民谣是说剃头店的:三月菜花黄,剃头师傅赛霸王;九月菊花黄,剃头师傅呆绣房。
老街一角
老街上草药铺很多,一路看过来约有10来家,我走访了其中一家草药铺,面积不过二十来平方米,草药却有上百种。我母亲是中药技师,我小时候就认识许多中药,所以,草药铺里的那些药名,我听起来很亲切:鱼腥草、山苍子、车前草、积雪草、白茅根、透骨消、水蓟、地稔、牡蒿、蛇莓、仙鹤草、龙胆草、半枝莲、天龙骨、夏枯草、狐毛藤、拦路虎……我与草药摊主聊这些草药的功效,他说得还是比较准确的。他还说:我有一些秘方,能治牙疼、湿热、胃炎、肝炎、肿瘤等等,秘方有祖传的,也有自己摸索的,一个草药摊没有几样秘方,是难以生存的,我收入还可以。这样说来,他就有江湖郎中的意思,既卖草药,也能看病。
南直街40号的佰仙面馆,装修得古色古香,打理得干干净净,店里两张方桌,几条木凳,却坐上了十几个食客。女老板50来岁,正站在灶前动作利落地拉面下面,男主人甘当下手,坐在灶前添柴烧火,把铁镬里的汤水烧得翻滚冒着烟气,沸汤里飘出面条的香气。我忍不住诱惑,就与王国华一起进店等着位置吃面,我也趁机与老板娘聊上几句。老板娘叫尹爱和,这是她祖父创下的家业,祖父叫百仙,店以名命,就叫做百仙面馆。那时候还在青田温溪,后来她母亲接过来做,就搬到了这条老街上,算来已有40多年。面馆传承了三代,历经百年。尹爱和夫妻俩每天凌晨起床,要把面和好,将新鲜的猪肠放在大灶里淖水烧制。
佰仙面馆
我要的是佰仙面馆的招牌面:酒糟大肠面。王国华要的是排骨面。两碗面端上来,看上去就很好吃。我的这碗面宽而白,柔而韧,铺上深红的酒糟肚肠、黑的梅干、绿的香菜,衬着蓝花白底的海碗,很有风情。卤制成红色的大肠处理得很干净,带着酒糟的醇香,面条的嚼头刚好,汤汁浓郁。看看王国华的大排面,味道也应该挺不错,大排瘦肉很突出,还放一个外表金黄的煎蛋,泡在面汤里很好吃。佰仙面馆里贴有一副对联:原汁原味原生态,古色古香古店堂。
佰仙面馆
作者在佰仙面馆采访
松阳老街也不乏年轻的业态,店面的装修尽显文艺风格。南直街51号“山中杂记”,据说是来自杭州的资深媒体人和松阳一位老朋友联手打造的“淘宝馆”。这原来是一幢清代的古屋,当地人叫“汀屋”,是闲置多年的县级文保单位,被两位年轻人重拾了旧日的美好。
我走进山中杂记,顿感这是一个让人愉悦地消磨时光的好地方。一楼是书局和杂货铺子,二楼设有茶座,中庭有一个四方天井,是赏月的最佳处,楼上楼下到处让人感受到古老的气韵,细节处却显得特别摩登,且浑然天成。我先在一楼看图书,有文学、艺术、民俗、历史、设计、旅行等,我买了《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退步集续编》和《潘金莲的发型》,就到了二楼煮水品茗看书,吐故纳新,雅俗共赏,浸润在宁静之中。豆浆一路上与我时分时合,这时候也过来一起喝茶。
山中杂记
忘记了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理想的小城,最好是有两三间小而优的食肆,独食或携友皆宜;四五种惊艳的山果野味,现吃或打包皆宜;六七处遗世独立的山脚溪边村落,聚会或独处皆宜。这就是松阳老街啊,它热闹的时候热闹,寂寞的时候寂寞,它的作息时间,跟着街上的居民转,跟着远近的百姓转,不像某些老街,刻意的东西很多,做作的东西很多,虚假的东西很多。
我惊喜的是,这老街还在修整,外地人想来这里做生意的很多,又大多是年轻人,来了租房子租店面,肯出大价钱。他们想发财,又想在高雅的事上发财,想象力异常丰富,愿景天真无邪,这恰好是一条老街、一个地方安定与繁荣的基础。
松阳老街
松阳老街
老街上还有几座比较特殊的古老建筑。烟酒税局,民国初年留下来的建筑,一直使用到解放时期;邮政局,年改成电影院,上世纪九十年代停放电影,现在大门紧闭;城南小学,后来改成松阳县实验幼儿园江滨分园,现正在改建大学生美术创作基地;潘金水老宅,建于清末,老宅里的柱子统一微微倾斜,房子却不倒;究其原因,潘金水是东阳远近有名的地主,房产有多处,却为人刻薄,惹怒了建房的老司,建这幢房子时就故意为之;“松公房”,原来也是地主的房子,被没收了,后来成了“总工会”的房子,现在出租给老百姓。每一幢老房子都有故事,时间流到现在,它们几乎黯淡无光,而它们在历史长河里,曾经鲜明地牵动着农业社会时期松阳的经济神经。
反清革命处州双龙会旧址
吃过午饭,已是下午两点多,王国华还带我们去看松阳的黄家大院。领教过许多精雕细刻的豪宅,我有一个感叹:求富求贵,华丽奢侈。在黄家大院里,导游却在富贵奢华中讲出了许多生活情趣的东西。
导游指点着房子开讲,一开讲,全没有一些职业导游那种应付、背诵、苍白的讲说,而是充满激情、感情、深情的述说,我们就听得投入,特别是黄家大院里的木雕艺术,给人那么多独特的道德教益和艺术享受。
在清朝同治年间,靠做烟、做盐、做官、做水运生意而成为松阳首富的黄中和祖孙三代构筑的这座大院坐北朝南,现存三幢房子,以七大间为主。主楼“百寿厅”内雕梁画栋,均以“寿”字为主题,牛角和雀替上的个“寿”字,笔法无一雷同。后院主体是梅兰竹菊厅,门额、柱础的刻花,也围绕这些主题,以窗棂上的雕刻最为细致精微、出神入化。
导游一一指点给我们观看,窗格之间嵌刻的蝠、蝶、鱼、蛙、蟹、虾、蜘蛛、田螺、松鼠、壁虎、佛手、石榴及雀、鹿、蜂、猴(取爵、禄、封、侯之意)图案,一个个小如指尖,却惟妙惟肖。雀替上还有一组以劳动场景为题材的雕刻:砍柴的樵夫、锄禾的农夫、垂钓的渔夫等等,脱出了平常才子佳人的题材,尤为可贵。有一扇窗户格心用圆形套雕一组小孩玩耍的场景图,小孩的动作有倒立状的、有点鞭炮的、有互相追逐的,尽显淘气天真、顽皮可爱,意趣盎然,只可惜一些人物面部在“文革”期间被凿掉了。
我们暗暗猜测这位导游的身份,她30多岁,行动落落大方,面容艳如桃李,讲解如数家珍,这样的女子果真就是一个导游?我们为她猜了许多职业,可她谜一样的留在了这个黄家大院里。
与王国华道别,我们调转车头回程了。天近傍晚,见松荫溪依着松阳县城流过,水面浮着雾霭,含了浪漫的品质,相伴怀古的幽情。月色将至,繁星现出了微光。我突然特别感叹时光如流水,一去永不回,我们怎能不珍惜啊?
松阳老街
文学|阅读|创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