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房山西北山区,过河北、佛子庄、南窖,经霞云岭的贾峪口继续前行,就是百花山麓的史家营了。中途路过一个叫鸳鸯水的小村,一湾碧水横在青翠的山崖之下,水畔层层叠叠、攀山而上的村庄就是柳林水。昂首西望,那浮在云端的青黛色远峰就是百花山。
村头的水清澈得可人,水边只是不见一棵柳树。原来,村南的大堰台沟碧柳成阴,柳林水便由此得名。
进村的正路还要继续西行,从村西的村口而进,三条横向的路贯穿整个村子,连接着家家户户。攀山而上的便路比正路还多一条,不必西行,北侧的路边便是。我们进入一座琉璃装饰的拱形小门,倒像是一个庄户人家的门口,门楣镶嵌着“柳林水”三个字,原来正是进村的便路。过了这个小门洞,算是进了村,眼前是层层而上的台阶,过门经户,步步登高,曲折北上。
一座座新建的民宅,时而有老宅静静地睡在其间,有的房门紧锁,有的大门敞开。顺势走进一座空宅,这是一座二进的四合院,一字的青砖、青石板顶,上房三间,上房两边各有耳房一间。西东配房各三间,一道二门子,二门子外前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二间。在前房面街的左首,另建一个门楼,五登台阶,两旁的抱鼓石已经陈旧风化,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气派。二进院依山就势要比前宅高出许多,二门子紧锁,七八棵香椿树,如伞形展开,把宅院撑得满满当当,主人早不知去向,看来已经荒废多年。
一位马姓老人说:“这在柳林水算是少有的大宅院。常见的四合院上房三间两边有耳房各一间,左右各有配房两间,前房三间,面街左首单开门楼,右首是厕所,家家如此。”
“这儿的老宅不多呀,看到的都是新房?”老人听了我的话不以为然:“少可不少,这个村有一百多座古宅。柳林水村民有三百户出头,算起来村里的古宅要占三成多!”
走着走着,台阶路的右下方露出一座青石板顶的旧宅。回身绕过一条小巷东进,终于找到了这个旧宅的入口。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宅院,进了宅门,上房三间,左右配房各两间。一字老左的灯笼框式的木窗,房门锁着,一口大缻倒扣在房檐下。
出了旧宅,信步来到村子西北的一道翠谷。满谷的槐树、核桃树,间或有一些杏树。一座小庙赫然出现在北侧的山腰,这是村中的龙王庙。龙王庙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现在的龙王庙是年村民重建的,龙王庙西侧立着的便是旧龙王庙的残墙。
龙王庙门提联:“保一方风调雨顺,佑万世国泰民安。”正中供奉着龙王之位,四周有壁画,分别供奉着山神爷之位、财神爷之位,药王爷之位……。自清未创建至今,龙王庙一向是村民祈福迎祥之所,每逢旱灾,村民便到庙中求雨。庙前有古井一眼,井口由一整块山石雕凿而成,斑斑磨痕留下岁月的记忆,井内泉清如许,经年不竭,在大旱之年,是村民的救命井。柳林水的先民创建龙王庙是否因这口古井?
离开龙王庙,沿着村中石阶一路而上,直到北山顶。但见樁树扬花,松柏苍翠,核桃树、山榆不知名的山树、山草把山顶染得清翠欲滴,山鸟的叫声时断时续的传来。环目四望,群峰环峙如莲花,脚下的山村宛若莲花的新蕊托在莲花的中心。大片的青石板屋顶、间或的红屋顶让你强烈感悟到时代的脚步。流行音乐从农家院传来飘向四野,汽车喇叭声划破了山村的宁静,村内原本不宽的巷口、街旁,不时看到一辆辆亭放的汽车,有的是城里人开来到农家院休闲的,更多是村民自己的。
村西的山就叫山莲花山,青峰摩云,素称洞天福地。有南北二庙,南庙长星观原为胜泉寺,始建于金末的贞祐三年,清初改为道观。清末,观中有两位道长,女道长杨清风活了岁,另一个是男道长牛理先活了岁。两位道长各传一位高徒,一个是男道士蔡义先,一个是女道士曾义明,二人行医兴道,在民国年间鼎鼎大名。他们得到民国大总统曹昆、参谋总长张怀芝以及吴佩服、杨小楼的资助,隔南天门在长星观北面创建蟠桃宫,形成南庙长星观、北庙蟠桃宫南北呼应之势,闻名于京城内外,为民国时期北京地区最有影响的道观之一,莲花山成为著名的道教名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