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过了端午小长假,上半年的节假日也就过完了。不过,这个端午,比过去几年更注重“文化”这两个字。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端午节前参加了一场关于“端午文化”的班会;在城市的一个社区,工作人员给居民送艾草,而且是“红丝带艾草”;学校幼儿园早早就给孩子们准备了五彩绳,系在孩子的手腕、脚脖……端午节是传统节日,自然少不了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我的端午记忆,源于央视的一则报道———
6月16日一大早,央视《朝闻天下》一段1分多钟时长的报道,让我眼前一亮,甚至有点小激动。这则报道被放在央视“端午节民宿地图”专栏里。在异乡工作生活十余年,从未想到,一个小小山城的民俗,能出现在央视报道里。
报道的题目叫《河南鲁山———端午槲坠:深山槲叶悠悠香》。乡音、乡味、乡俗……以及老家过端午的点点滴滴,顿时溢满脑海。
正如央视报道一样,端午节前,人们要上山掰槲叶,因为此时的槲叶厚实香浓,既可以包槲坠用,还可以当做蒸屉的笼布用。小时候过端午,过节的头天下午,母亲就坐在院里包槲坠。看着糯米红枣,闻着槲叶清香,嘴里直流口水。槲坠下锅煮后,香味越发浓郁,我禁不住要求“尝尝”。农村都是烧柴禾的。当槲坠煮两三个钟头后,不再加柴,用炉灶的火炭余温继续焖煮,直到第二天早上。端午清早,把槲坠捞出,香甜软糯,还热乎乎的,我能一连吃好几个。其实,除了吃槲坠,家乡还有一种习俗———吃煮鸡蛋和煮大蒜,因为这样可“败毒”。端午早饭,就是槲坠+鸡蛋+大蒜。我小时候,鸡蛋是自家土鸡下的蛋,大蒜是自家菜园长的新蒜,而且大蒜和鸡蛋是一起煮。除此之外,端午节一大早,还要在太阳出来前到山上拔艾蒿、半枝莲、夏枯草、猫眼草等。艾蒿要保证太阳出来前插在门框上,多余艾蒿用于夏天熏蚊子;半枝莲、夏枯草、猫眼草等,成为这一年农家人祛火、泡茶的主要原料。家乡人把这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叫“备方”,挂在墙上,以备日后所用。
虽然在外生活多年,但老家的一些习俗至今没有丢。尤其是包槲坠,每年我都会包一些。妻子很支持,端午节前就在网上购买槲叶,槲叶来了之后我就在那里好一顿包……当满锅清香四溢,那种感觉是幸福的、美满的———最好吃的东西,永远是家乡的味道。
人民日报在端午节发表评论说,“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端午节,各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习俗,但一样的是文化的传承。我相信,再过若干年,子子孙孙无论走到哪里,也一样会念念不忘家乡,并将乡音、乡味、乡俗传承。文化这东西,其实一点儿都不虚,它实实在在,融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传承,就是永远位于内心最显著地方的记忆,以及付诸行动的那种义无反顾。总有些老祖宗的东西代代相传,而且是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永葆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