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系统医学分析 [复制链接]

1#

前言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以全身多系统多脏器受累、反复的复发与缓解、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为主要临床特点,如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受累脏器的不可逆损害,最终导致患者死亡。SLE的病因复杂,与遗传、性激素、环境(如病毒与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SLE患病率地域差异较大,目前全球SLE患病率为0~24/0万,中国大陆地区SLE患病率约为30~70/0万,男女患病比为∶0~2。随着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SLE患者的生存率大幅度提高。研究显示,SLE患者5年生存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50%~60%升高至90年代的超过90%,并在—年逐渐趋于稳定(高收入国家5年生存率为95%,中低收入国家5年生存率为92%)。目前西医仍主要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配合血浆置换、非留体抗炎药等治疗,但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患者生活质量低下。引起SLE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肾衰竭、脑损害和心力衰竭,虽然数据显示SLE的死亡率在过去50年有所下降,但SLE仍然是美国年轻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年的死亡率数据,SLE是50~64岁女性死亡的20大主要原因之一。在非洲裔女性和西班牙裔女性中,SLE在所有年龄组中死亡原因的排名都很高。作为一个不被公众充分了解的疾病,SLE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该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患者及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病变部位在全身结缔组织,可累及皮肤、黏膜、关节、肌踏、骨骼及肺、胃肠道、肾、血管、中枢神经等器官和组织。SLE在过去被认为是不治之症,而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与诊疗技术的完善,其预后大为改观。在我国,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是一大特色。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配合西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增强疗效、有效撤减激素用量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临床中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灵活,用药精当,疗效确切。基于此,我们运用系统医学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达到中西医结合的目的。促进疾病的稳定,并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减少激素用量,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可促进疾病的好转及康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第一部分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现代生物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为本病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基本病理改变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SLE的患病率因人而异,全球平均患病率为/0万,我国患病率为30.3-70.4/0万,女性多见,尤其是20-40岁的育龄女性,全世界种族中,汉族人SLE发病率位居第二。SLE目前病因未明,公认的影响因素有遗传、感染、环境、激素、药物等综合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实验室检查出现多种自身抗体,病程中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SLE治疗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近年又出现了生物制剂、血浆置换及自体干细胞移植等疗法。西药治疗该病主要以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为主,醋酸泼尼松片通过抑制免疫毒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等发挥抗炎、抗过敏的功效,具有抗炎、抗过敏的功能,硫酸羟氯喹片属于新型喹诺酮类药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减少激素用量,修复皮肤损伤。但对免疫系统作用缺乏选择性,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差,存在不良反应严重、停药后容易复发等缺陷。因此,该病的治疗仍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难点。但是,终身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不仅成为患者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诱发感染、糖尿病、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等疾病。SLE属终身性疾病,病情复杂多变,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且病程长、缠绵难愈,目前西医治疗上尚无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谢昊.健脾滋肾清温法联合西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34(23):-.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孙博文,董碧蓉.糖皮质激素临床滥用现状及合理应用原则[J].现代临床医学,,40(2):54-56

[4]杨晔颖,李婷,苏励.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用中药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9(07):-38.

[5]黄晴,温鹏飞,武肖肖,陈颖,胡鸿旭,芈静.安徽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年均直接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45(04):-.

2、传统中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SLE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及相对应的病名,古代医家多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征将其命名为“痹证”“阴阳毒”“面游风”“茱萸丹”“马缨丹”等。由于本病症状较多,病机、病情复杂多变,常易累及多脏腑和组织器官,虽治法颇多,但病变却难以控制,治疗上反复难愈,故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尽相同。《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本虚是导致SLE发病的根本。《医宗金鉴》云:“阴阳毒无常也。”由于阴阳失衡交错,邪毒内阻,气滞血瘀而致病情反复多变,病候复杂,难以痊愈。可见,邪毒壅盛而正气虚惫贯穿疾病终始。《诸病源候论·瘟病发斑候》曰:“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疮,至夏遇热,温毒始发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纹也。”其中,面部红斑、咽喉疼痛等临床表现为一派邪气亢而为害,热毒炽盛、气营两燔之象。明·申洪良《外科启玄》中有“日晒疮”的记载,认为其发病与日光暴晒有关,最终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先天禀赋不同,对某些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就会导致五脏气血阴阳受损而诱发本病。总之,SLE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不同医家有不同观点;但对本病本虚标实的认识是一致的。其基本病机为先天不足,又以肾阴亏虚为本,或后天失养,导致湿热、瘀毒的产生,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辩证论治:()热毒炽盛证:常用方剂为犀角地黄汤。(2)阴虚内热证: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二至丸、青蒿鳖甲汤。(3)脾肾阳虚证:常用方剂为真武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附子理中汤、肾气丸。(4)肝肾阴虚证: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5)气阴两伤证: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综上所述,虽然各医家着眼于不同角度论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但其本质无外乎本虚标实,标本同治,本虚不离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则多为风湿、火毒、血瘀等。而中医药论治SLE,辨证论治是其关键所在。中医治疗SLE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经验,其在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异常,减轻西药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等方面均有成效。但目前中医药治疗SLE仍未形成统一的辨证分型体系,多以临床经验为主,导致许多中医研究缺乏可比性。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中医治疗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减少激素用量,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这是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中药治疗在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确切、作用明显。目前中医药治疗SLE的研究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SLE的辨证分型难、方法弥散,缺乏规范性,因此应制订统一、标准的分型方案,应针对SLE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2.中医对SLE发病机制实验研究不够深入,临床研究样本量不够大、资料不够完善,数据缺乏科学性和可信度,今后应加大力度完善;3.目前,对于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的深入研究较少,今后应从细胞分子学、遗传学和中药药理学等层面探讨中药治疗SLE的疗效、机制,为全面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LE的总体水平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使中医药治疗SLE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凸显。参考文献。[]戴清漪,顾军花.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4(9):46-48.[2]何美莹.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部分使用系统医学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图谱、外来病原物质侵入人体(外邪)现代研究认为吸烟、空气污染、紫外线、感染、重金属(如汞)污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重要诱因。大量研究提示,细菌、病毒等感染因素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占一定比重,它们作为外界触发因素,可诱发或加重SLE,其中EB感染最常见。EB病毒含有的模拟氨基酸序列与人类剪接体相同,且EB病毒可激活B淋巴细胞。分子模拟学说认为,Epstein-BarrvirudEBV是通过ENA-模拟自身抗原Ro,发生交叉反应,产生自身免疫,诱导60kaRo抗体的产生,导致SLE发生。己有研宄表明,细小病毒B9(VB9)感染与抗心磷脂抗体和抗磷脂抗体的形成有关,特异性和同种型与SLE患者非常相似,提示其可能诱导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的发病。已有报道显示SLE感染以细菌感染最为常见,其中细菌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当患者免疫异常时容易侵入人体引起皮肤、泌尿道、呼吸道感染等。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非特异性感染者起病缓慢,症状表现隐匿,一般伴随体温升高,然而由于感染表现与SLE疾病本身临床表现相互掺杂,且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与一般感染表现相差较大,从而易掩盖感染的征象,增加治疗难度,耽误治疗进程。参考文献。[]任瑞星,谭祖教,吴磊,丁兴红.“伏邪”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国现代医生,,58(3):33-35+39.[2]冯炯,周东海,臧敏,温成平.从伏邪学说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中医药杂志,,34(0):-.[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8(5):34-.[4]罗世容,唐卫东,谭旭斌,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产ESBLs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情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8(20):-.[5]蔡君,徐蓉.系统性红斑狼疮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医院感染学杂志,,29(24):-.2、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盛)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报导表明系统系红斑狼疮可以引起人体组织数量的增加。3、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虚)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学疾病以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并导致组织损伤为特征,导致机体的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如造成皮肤、关节、浆膜、心脏、肾脏血液系统等损伤。符合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的定义。研究显示,具有滋补作用中药方剂扶正固本可以弥补免疫抑制剂对机体内环境的损害,可安全、高效地用于辅助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参考文献。[]韩曼,姜泉.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思路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杂志,,32(0):-.[2]郑虹.益气养阴法联合糖皮质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5(04):-.[3]关彦红,张秀霞.解毒祛瘀滋阴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的作用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36(06):-.[4]徐坤红.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肾炎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3:[5]邵楠.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治疗分析[J].心理医生,,22(4):、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亢)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报导表明系统系红斑狼疮可以引起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5、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虚)免疫调节障碍是SLE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SLE患者体内存在着多种免疫调节异常,高滴度自身抗体、系统性炎症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害,包括淋巴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和NK细胞功能异常、免疫耐受的缺失、补体成分减少,多种淋巴因子如IL-l、IL-2和TNF的表达异常、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等等。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雌激素水平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导致T淋巴细胞减少、T抑制细胞功能降低、B细胞过度增生,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并与体内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相应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关节、小血管、肾小球等部位。在补体的参与下,引起急慢性炎症及组织坏死(如狼疮肾炎),或抗体直接与组织细胞抗原作用,引起细胞破坏(如红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壁的特异性抗原与相应的自身抗体结合,分别引起溶血性贫血、淋巴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从而导致机体的多系统损害。研究表明,在SLE患者体内明确了CD4+CD28-T细胞的致病性,以及IL-5可以促进CD4+CD28-T细胞的致病性,提示IL-5可能是SLE疾病进展中很重要的靶点。在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实施免疫学诊断室,其标准为6条。.抗-dsDNA抗体滴度至少为实验室标准。2.抗-Sm抗体呈现出阳性。3.ANA滴度高于实验室标准。4.补体出现了降低。5.狼疮抗凝物阳性/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抗心磷脂抗体为正常水平的至少2倍。在确诊条件方面,若患者在实施肾脏病理诊断后确诊为狼疮性肾炎并且出现了抗dsDNA抗体或ANA抗体阳性,则能够被确诊为系统红斑狼疮。一项研究对60例SLE患者、2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24名健康人血浆细胞因子的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SLE患者血浆中细胞因子不平衡,干扰素(IFNγ)和转化生长因子(TGF)水平降低,而白细胞介素(IL6)和IL7表达增多,提示SLE患者中存在T细胞向Th7细胞的分化,外周血中Th7/Treg的失衡可能在SLE发展中(尤其是疾病活动期)起到重要作用。参考文献。[]陈亭伊,韦智晓,彭盛梅,等.3治疗格雷夫斯甲亢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36(4):36-.[2]眭维国,贾艺聪,陈洁晶,薛雯,戴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流行率和病理机制及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J].医学综述,,2(6):-.[3]董玉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4(44)7-.[4]张倜.CD4+CD28-T细胞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病理损伤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5]赵瑞,吴玉斌.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状态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04):-.6、血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血瘀)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统,在疾病初期易侵犯造血系统,临床上往往以血液学改变为主要特征之一,常表现为红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是SLE患者的主要特征之一,临床常表现为紫癜、血栓、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等。目前研究表明,狼疮抗凝物(LA)是SLE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30%~40%的SLE患者可检测到LA阳性。LA是一类免疫球蛋白复合物,在体内可以与β2-糖蛋白I、凝血酶原等蛋白质结合,进而与带负电荷的磷脂形成抗磷脂复合物,抑制与磷脂相关的前列环素、蛋白C等内源性抗凝物质的功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引起血栓。研究发现,LA阳性组患者的血栓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LA阴性组(P0.05)。抗磷脂抗体(包括LA、抗β2糖蛋白抗体、抗心磷脂抗体)被认为是获得性高凝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LA可以结合到血管内皮细胞膜上,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活化血小板,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血栓形成,同时干扰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而抑制纤溶途径和抗凝血酶活性;LA可抑制与磷脂相关的内源性抗凝物质,例如抑制蛋白C抗凝途径,增强血栓烷A的形成,促进血小板的激活,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的合成,从而增强血液的凝固性。这些病理性变化导致凝血、抗凝血、纤溶间动态平衡失调,使血栓形成的倾向更为显著。有学者发现,SLE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相关基因突变位点:SLE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2~0倍,35~45岁的SLE女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比正常人群高50倍,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对于SLE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来自瑞典的研究者通过研究自身免疫风险位点的SNP,发现了两个与SLE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的等位基因位点,在对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这些位点的相关性仍然存在。一个是IL?9等位基因rs(T),与SLE患者发生卒中/心肌梗死相关(OR=2.3,P=8.5×0?5)。另一个位点是SRP54?AS等位基因rs(G),与SLE患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相关(OR=.7,P=2.5×0-5)。参考文献。[]UrowitzMB,BookmanAA,KoehlerBE,etal.Thebimodalmortalitypatternof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J].AmJMed,,60(2):22?.[2]BengtssonC,OhmanML,NivedO,etal.Cardiovasculareventin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innorthernSweden:incidenceandpredictorsina7?yearfollow?upstudy[J].Lupus,,2(4).[3]罗帅寒天,龙海,陆前进.年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新进展[J].中华皮肤科杂志,,53(8):-.[4]严巧巧,狄亚珍.高密度脂蛋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的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42(08):-+88.[5]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4(5):-.[6]DIZ-KüCüKKAYARA.Thrombosisanddeath[J].Blood,,4(22):-2.[7]黄雅亮,周晓鸿,于秋爽,张佩莲.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38(03):76-8.7、体液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湿阻)SLE病程中风湿之邪入体,痹阻经脉,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是会出现水肿症状的。水肿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肾脏损害导致大量蛋白尿的出现,所以会导致全身的低蛋白血症,从而造成水肿的。可以表现为眼睑和双下肢的水肿,当然随着病情加重,也会出现全身性的水肿。另外,如果心脏损害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也会导致心源性水肿的。消化系统受累,还可以出现肝源性的水肿。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育龄期女性发病较多见,当然儿童,老人,男性也可以发病。其基本病理改变是血管炎,通常起病缓慢,临床变化多端,病程迁延反复,可以导致全身多脏器受累的复杂的表现,因此是完全可以出现水肿症状的。参考文献。[]赵静.曹洪欣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中医杂志,,59(3):99-.[2]嵇丽娜,张婷婷,邓贤,等.反佐配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刍议[J].上海中医药杂志,,52(2):8-83.[3]赵志勇,马玉琛.《素问》重阳和痹病理论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应用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6(4):49-50.[4]戴清漪,顾军花.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4(9):46-48.[5]武敏,黄传兵,杨小静,等.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4(8):65-69.[6]李光宇.王萍中医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经验[J].环球中医药,,7(7):-.[7]赖若谷.结合《金匮要略》课程讲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教学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5(25):.8、气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气滞)有文献报道,系统性红斑狼疮辅以高压氧治疗,能进一步抑制集体免疫机能,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脑部症状的活动性,促进受损神经功能及早康复。高压氧抑制了SLE免疫球蛋白的产生,使免疫复合物形成减少,亦能使巨噬细胞吞噬及消化免疫复合物的能力提高,而免疫复合物减少使局部免疫反应减轻。高压氧治疗狼疮性脑病可能的机制是:①可改善脑细胞血供:迅速提高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增加,加大血养弥散距离,使脑细胞氧供给得到改善。②降低颅内压:高压氧下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因此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打破缺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③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高压氧下成纤维细胞生成增多,促进毛细血管生成及侧支循环建立,脑细胞营养代谢得到改善,纠正脑细胞的异常放电,恢复正常的脑电活动,有利于精神症状的缓解。④高压氧下葡萄糖代谢率增加,三磷腺苷生成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可逆性变性脑细胞生理功能的恢复。⑤高压氧治疗对大脑皮质功能具有双向性:使脑干网状结构氧分压升高,有效地改善大脑皮质的内抑制过程弱化现象,增加调节和控制皮质下自主神经系统,促进疾病恢复。但是高压氧治疗对狼疮性脑病患者体内的CRP水平的变化的调控及机制尚无相关报道。高压氧治疗狼疮性脑病是一种无创、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狼疮性脑病患者的较佳选择。参考文献。[]彭峥嵘,王素娥.高压氧治疗神经精神性狼疮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与康复杂志,,30(5):-.[2]高春锦,杨捷云.高压氧治疗学[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3]卫生部医政司医用高压氧岗位培训中心.高压氧医学[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9.22-23.[4]刘晓霞,宋秀娟.高压氧治疗狼疮性脑病的意义及C反应蛋白变化的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03):-.9、食物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肠滞)近年来研究表明,SLE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紊乱,继而可引起肠道屏障功能破坏、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激活,这可能是SLE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年有研究通过分析SLE患者的粪便宏基因组,发现在菌门水平,后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降低,此为SLE患者肠道菌群改变的代表性特征,结果被另一独立队列研究证实。此后研究人员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