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ST申龙带上不归路
从2009年3月暂停上市以来,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ST申龙()还在苦苦地等待。在前两轮重组折戟之后,今年1月份公司公布的新重组草案显示,由江苏阳光集团控股的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润光伏科)成为新的重组方,此前的8月24日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审核有条件通过了*ST申龙的第三个重组方案。如今回头来看,在2003年挂牌上市的*ST申龙在上市3年之后就开始陷入连年亏损的境地,曾经耗巨资投入的募投项目20万吨聚酯切片却最终成为拖垮上市公司业绩的关键;而*ST申龙却又为没有股权关系的申达集团及其关联公司中达股份()提供了数亿元的担保,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些什么?试图调查采访,来揭开上市公司*ST申龙盛极而衰的全过程,并揭开公司和申达集团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上市三年后经营困难2003年9月份在上交所挂牌的江苏申龙()是一家从事软塑包装的企业,在上市的前两年,这家由自然人符炳方控制的公司业绩表现较为平稳,主营收入逐渐增长至近3亿元,净利润维持在2300万-2500万元左右。于是,公司在2003年和2004年度完成了上市8年来的难得的两次分配,其中2003年每10股送2股转增8股派0.5元(非流通股东每10股转增6股);2004年每10股转增8股。不过,进入2005年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费用上升”,*ST申龙的业绩开始出现下滑,当年在营收同比增长了22.26%的背景之下,净利润从上年的2485万元下滑至2078.5万元下这一年年末,*ST申龙在公司由盈利转为亏损的最后一个机会顺利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接下来的2006年,
*ST申龙突然出现业绩变脸,虽然当年主营业务利润实现4200余万元,但最终公司整体却出现了约178.5万元的亏损;对于亏损原因公司依然仅仅是一句“主要是因原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费用上升所致”交待了事。不仅如此,藉着刚刚股改完的东风,*ST申龙的控股股东开始通过各类资产转让的方式将上市公司手中的资金逐步转移出来。2006年9月7日,*ST申龙和控股股东申龙集团签订了《土地使用权转让协议书》,决定以自筹资金10441.98万元向控股股东购买了公司周围9宗工业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上市公司对于该笔交易的解释是“为了做大做强公司的优势业务,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然而最终事实是这9宗工业用地使用权非但没有为公司提升盈利能力,而是使得公司充沛的现金流变得捉襟见肘。紧接着,在上述交易刚刚确定半个月之后,2006年9月22日,*ST申龙董事会以通讯表决的方式通过了两项收购提案,分别是公司出资3011.88万元收购了申达集团持有的靖江国际大酒店32%股权和出资6000万元收购了江苏瀛寰实业持有的东海证券4.95%股权。仅此两项,*ST申龙就支付了9000万元真金白银,而申达集团和江苏瀛寰实业和上市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及至2006年12月份,*ST申龙再次以自筹资金26477.43万元向控股股东申龙集团收购其所持有的江阴申恒特种新材料75%股权、无锡普润投资担保公司100%股权、无锡普润典当公司30%股权、常州御源房地产10%股权、成都御源房地产11.54%股权和申龙集团部分商业房产。据统计,在从2006年9-12月份4个月内*ST申龙先后进行了三笔资产收购,合计耗费资金约4.593亿元之多,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使得上市公司当年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1.4657亿元之多。其实,不仅在2006年,发现在此前的2004年和2005年,*ST申龙在投资活动中耗费的资金分别是2.38亿元和3.084亿元。然而,耗费巨资收购的资产究竟能否为上市公司带来些什么呢?从收购完成后*ST申龙公布的两份年报来看,其耗资约3000万元增持的靖江国际大酒店还能够勉强维持盈利(净利润279万元和446万元),而上市公司在2006年12月出资2224.58万元收购了75%股权的江阴申恒特种新材料在此后一直亏损,2007年和2008年分别亏损938万元和1105万元,上市公司显然是被控股股东“坑”了一把。另一块*ST申龙耗费1.415亿元购得的无锡普润担保公司在2007年盈利686万元之后,2008年出现了1445万元的亏损。资料显示,*ST申龙在2007年和2008年先后出现巨额亏损的局面,其中2007年亏损8958.72万元,2008年亏损额高达16924.25万元,在2008年年报中2007年的亏损额被调整为11135.72万元,两年合计亏损约2.81亿元。虽然这两年上市公司依然维持着4亿元左右的营业收入,但财务危机使得公司的整体经营陷入困境,及至2008年,即便是在此前一直为上市公司稳定贡献利润的江苏太白集团(生产太白粉)在当年也出现了1800万元左右的亏损。历经了连续三年(2006-2008年)亏损之后的*ST申龙不得不面临暂停上市的局面,上市公司在进入2009年之后就将寻找重组方列入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