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城固面皮三宗罪 [复制链接]

1#

???美食不仅能满足我们的食欲,还能承载一段段鲜活的味觉记忆。即使尝遍人间所有的美味,但在你骨子里,最爱的、最思念的、最割舍不了的,甚至有一天会为它感动落泪的,一定都是你童年的味觉记忆,或许从科学的角度,我们的记忆和味觉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它会融入血液和基因,让我们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味觉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鼻子和口舌,还有我们的内心。和家乡有关的食物,总夹杂着一些特殊的情感。有时候可能对于有些家乡食物,你说不出其它具体的好,但一提到它,许多特殊的记忆就被唤醒了。比如,热面皮,菜豆腐,浆水面,粗豆腐,洋芋蒸饭,每一种自己吃过的食物,对每个人都可以承载多种不同情感,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吃过啥,只有家乡的味道在人们的脑海中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的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在老家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却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老家。

???我生于改革开放初,那时候国和家都是比较穷的,物质匮乏,能吃饱但是不能吃好,农村家家都是贫富一个样儿。记得小时候的农村,日常饭菜往往都带着浓浓的家常风味,母亲是烧饭做菜的巧手,每天的饭菜随便一搭配,就花样百出,味道的传承,依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我现在爱做爱吃家常饭菜,可能也是得益于母亲的耳濡目染吧。加了洋芋的米饭(因大米不够吃,蒸米饭的锅底加了切块的洋芋、红薯),浆水菜米饭(猪油炒浆水菜,然后和米一起蒸熟,直接吃,不炒菜),菜豆腐(加了米的),粗豆腐,手擀面,米面QI(石磨推的豆浆里边直接下大米、面条一起煮,我也不知道这叫什么名字的饭),摊饼子,大多时候都是用浆水菜做配菜,或炒或拌,还有干腌菜下饭(不能保存的蔬菜混搭制作,以免浪费),或者用蒜苗、辣椒等腌制新鲜下饭小菜,主要是没有蔬菜吃(自留地都种了粮食),记得小时候吃得最多的炒菜就是炒浆水菜、炒洋芋丝丝(可能吃伤了,我现在都不咋爱吃土豆丝),还有不用炒菜比较省油,食材都是就地取材,蔬菜按不同的时令,可以吃到西红柿、茄子、南瓜、豇豆、四季豆、蒜苗、韭菜、洋芋、辣子、莴苣菜、黄瓜、红白萝卜等时令菜,还有随着季节在野外采摘的野菜,比如灰灰菜、马齿苋、枸杞芽、车前草、水芹菜、野生蒿、地软,野木耳、槐花、狗尿苔、荠荠菜、荠菜花儿、蒲公英、半枝莲、半夏、野蒜苗、野韭菜、油菜苔、野竹笋、野蕨根等等,加点简单的作料,都非常清爽原味。这些家常土菜,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平淡无奇,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回味起来仍然觉得是美味可口的。记得小时,我们的家临河临坡,还有水塘和鱼塘,常常去沟塘河坡边玩耍找野菜,还可以掏鸟窝,捡秧鸡蛋,可以摸一盆子的鱼和螃蟹,钓一背篓子的黄鳝,去河对岸偷甘蔗、偷地瓜吃(小孩子贪吃,应该不算偷),然后回去简单加工都是人间美味啊。秋收后可以去山里打板栗、摘杨桃(猕猴桃)、八月炸,野生的水果好像都是为我们而天赐,说起来少年有很多时光就是在家乡的山山水水中挥霍的。

??每月一次吃肉,是在街上割一斤带肋骨的肉,炖一锅萝卜肉汤,还要匀出来2两瘦肉加点油渣子剁大葱馅子包馄饨,煮熟的肉捞起来切好做回锅肉,那时候谁家炖肉,老远就肉香四溢,馋得咽口水。这种方式吃肉,可以喝肉汤,吃肉,吃馄饨,可以啃骨头,我最喜欢的就是肉汤里下馄饨(我们老家叫猪脚,可能取其形似),吃一口馄饨肉香满口,喝一口肉汤唇齿留香,至今回想起来都是幸福的满足感,每每都让我大快朵颐,这种吃法,我一直没变,至今我从来不吃蘸水饺子,要吃就是吃带汤的饺子馄饨,也影响了我的饮食观念,我总结了一下就是:汤汤水水、热热火火、软软糯糯,这样吃饭,养胃营养美味,大家觉得如何?时光流逝,儿时的很多味觉,都在无可挽回地远离。然而,储存于舌尖上的记忆,却是那么分明,那么没有包容,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而那一盘盘野菜,清香、咸鲜、脆嫩,是童年里一道经久不衰的特色菜肴。味觉的回忆,是许多人一生中难以忘怀的记忆,因为这记忆包含的,不仅仅是味觉,还有父母无尽的关心和疼爱,以及在一起时候所有点点滴滴的幸福时光。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看来老了,一顿抒情猛如虎啊,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显得有点矫情了,言归正传,说说我今天文章的主题吧!

???一碗面皮,一座城市的味道,一碗面皮,一座城市的灵魂,一碗面皮,一个城固人的情愫,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但永远改变不了家乡的味道,它已经长在骨肉沁入五脏融入灵魂了。多年前,由众多网民推选的“中国十大经典地方早餐”名单出炉,汉中热面皮榜上有名。对于汉中人来说,每个早上开始于大街小巷面皮店的一碗热面皮。但总吃不出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凡汉中人对于家乡的面皮多溢美之言,少有批评之词,我想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了,或许已经忘记了面皮本身的味道吧?毋庸置疑,对于面皮,我想每个汉中人都有发言权,都有自己认为的专属味道,我姑且说一下我心中的正宗汉中热面皮味道,就八个字“软糯香粘,酸辣爽口”,算是一家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吧!

???面皮一般是把大米浸泡至少4小时后磨成米浆,倒入笼屉以蒸汽热力成薄片形,趁热抹上菜籽油,切成条状,依个人口味调入油辣子、精盐、醋、生抽、蒜泥等料水,拌匀即可食用,口感软糯,亦可置于通风处降温后凉拌,口感筋道,配菜主要有豆芽、胡萝卜丝、芹菜、菠菜等,俗称底垫。还可以晾干后泡发使用的,还有炒、烩等吃法。

???一宗罪,用米不正,实为根本。城固是汉中热面皮的发源地,名字叫面皮原料用的却是大米,大米要用常规稻,(顺便普及一点水稻的常识)常规稻属于原始水稻种,未经杂交,米质好、吃着香,农民还可以自留种子,我小时候,至少十年前城固种植的都是常规稻,不知为何,农技部门推广不能留种的杂交稻,摒弃能留种的常规稻种子,或许是种子公司为了获得卖种子垄断收益,现在种子公司几乎买不到常规种子,或许是杂交水稻产量高吧,都是利益使然吧。现在种植的多数杂交稻口味差,虽然杂交稻的产量越来越高,种植的农民越来越多,我想随着人民的生活品质的提高,未来的水稻,不仅仅靠产量,还有口感营养才是重要的,即使常规稻不高产,只要不断发展,从口感上也能打败杂交稻,常规稻才是水稻的根本。这种事情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比如现在的桃子、草莓、西瓜等水果,养猪、肉牛、肉羊等养殖业,片面追求早熟、产量、品种改良,其实食物的口感营养越来越差,我反正是不当季的水果,非原始的品种,一律不吃,这种食物我觉得用来饱腹都是垃圾,更别说当美味享用了。这些年我也是很想不通这些事情,各种农业食品方面的专家为什么昧着良心,不站出来发声,食品安全事关子孙后代,大多数国民常年吃着损害健康的食品,这是害国害民的慢性自杀,这一点上,我觉得国家层面做得很不够,国民身体健康才是百年大计,在中国不是每个人都能吃特供食品的。这些专家或许是被某些利益集团绑架,卖农药的,卖种子的,卖肥料的,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民以食为天,期待有一天国家能够整肃食品安全,从源头抓起,我现在严重怀疑袁隆平对中国水稻的贡献了,有点欺世盗名的感觉。(扯得有点多了,不过句句肺腑之言,为此我专门自己科普了水稻知识)大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等功效,称誉为五谷之首,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中国水稻分籼稻、粳稻、糯稻。咱们汉中蒸面皮的米,原来用的是本地的常规稻,属于籼稻,现在因为推广杂交稻,已经绝迹了。替代品就是桂朝米,属于籼稻,常规稻,目前产于湖南,湖北,江西等南方,奇怪的是在南方水稻主产区,常规稻种植占多半,杂交稻占少半,还有世界大米主产区,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种植的都是籼稻,常规稻,杂交稻占很少一部分,前段时间袁隆平又要搞超级杂交海水稻,真不知他安的什么心,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公司隆平高科卖种子吧。(又扯远了)一言以蔽之,汉中面皮真正的大米应该用常规稻,桂朝米,这样蒸出来的面皮口感软糯香粘,面皮能够蘸吸汁水,口感饱满爽滑,挑上一口,满嘴酸辣生香瞬间引爆你的味蕾。

???二宗罪,追求调料,舍本逐末。我问过好多人热面皮怎么才好吃?大多数人说油辣子最重要,在我看来,油辣子只占面皮的四分味道。浓墨重彩的油辣子,始终是热面皮的最佳搭档。油辣子的烹制,必须使用正宗本地的菜籽油,优质的菜籽油占到了油辣子的六分味道,这是关键。分享一下我炸油辣子的经验,油温不能过高,以手掌在油面上方十厘米处感觉到灼热,油面微微冒出油烟即可,此时锅内油温在度左右,温度过高容易破坏菜籽油理化性质,所含各种脂肪酸多被氧化破坏,油脂度中所含的脂溶性维生素也被大量破坏,从而使食用油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如果在饮食中长期摄入过氧化脂质并在体内积蓄,则加快人体的衰老速度,也可诱发癌症,建议各位少吃不吃烧烤,高温改变肉类的脂肪类物质,是癌症的诱因。此时,待油温稍降低,将热油二分之一倒入混合了白糖的粗辣椒面和香辛料(花椒,草果、八角、丁香、茴香、豆蔻,桂皮等),高温使其迅速脱水,渗出香味,充分搅拌以便与菜籽油充分接触,辣味素和红色素完全析出,半分钟后,倒入剩下的热油。油温是关键,过低,滗不出辣椒的香味,稍高,又容易焦糊,全凭手感和经验精准控制。搅拌均匀的油辣子静置一个小时后,色泽红艳,辣味醇厚,香气袭人。提示一下,白糖可以增亮红色,可以中和各种调料的爆味,这样的油辣子吃了不上火。随辣面可以放入的有芝麻,核桃仁。特别提示一点,香辛料不能超过八种,多了味道就乱了,有些卖面皮的业内人士神秘兮兮地说,他们的调料是秘方,在我看来是胡说八道,但凡汉中人,就那几种调料,自己掌握着放多放少而已。香醋生抽必须选用正宗的粮食酿造的,可以加生姜等熬制的调料水,大蒜水也是提味的关键,底垫也是不能少的,豆芽或者红萝卜丝,或者菠菜,给雪白的面皮增添不一样的色彩。垫好底菜,出笼的热面皮切成宽条,先撒盐,依次浇上蒜水、姜水、调料水,再浇上油辣子,趁热吃,挑起吸满汁水的面皮,软糯酸辣,口齿生香。如今大街小巷的热面皮,已经没有了灵魂,统一购置的配方调料,简单的一浇,就是成品,却没有味道的灵魂。一句话,热面皮好吃不好吃,不在于调料,而在于用正宗的大米才能做出正宗的面皮。在汉中,每个人都会调出属于自己的私人味道,这才是汉中面皮的精髓和灵魂。其实在家的时候,自己亲自动手做上一碗面皮和家人共享,或欣慰,或激动,或五味陈杂,衍生出一种特殊的情结,这才是汉中面皮真正的味道,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动与心灵的满足。

???三宗罪,见利忘义,败坏名声。现如今,满街的热面皮店,油是劣质的,醋是假冒的,调料是乱搭的,感觉很艳俗,家家都像是个化了妆的精致女人,但是都是同一个面孔,没有一点特色可言。在经济大潮冲击下,汉中面皮已经开始没落了,也许几十年后的汉中面皮早已面目全非了。为了节省成本,获取暴利,好多面皮店不用正宗的大米,米浆里边加增稠剂、食用胶等添加剂,只是为了一斤米多蒸一张面皮,用劣质的油菜籽油,盲目的添加配比混乱的调料,结果是失去了正宗热面皮的特色,汉中热面皮成了四不像,若干年后,估计真正的汉中面皮只能在文字、视频和记忆里了。在我们周边,广元凉面、安康蒸面、广东河粉,我都吃过,说实话都很不错的,我不知道人家正宗的味道如何,但是我吃的广元凉面、安康蒸面、广东河粉,都是很有特色,味道大众。特别是广元凉面,有酸、甜、麻、辣、香五种味道,川味十足,味道饱满,是当地人非常喜爱的早餐之一。记得有次在广元随便吃了一家,名为凉面,其实热凉都可以吃,一碗下肚我都汗颜,都说汉中面皮是汉中的名片,猛然发现广元热凉面其实比我吃过的最好的汉中热面皮都正宗,是不是很讽刺啊!

???据统计,近年来有多汉中人在外以汉中面皮为生,把汉中面皮卖到了全国,做成了一个发家致富的产业,政府层面,积极筹备开展了首届中国汉中面皮大赛,有力地宣传和扩大了汉中面皮饮食品牌,这对进一步做好面皮产业是极大的鼓舞和促进。我期待汉中热面皮能够走遍大江南北,让那种原汁原味的家乡特色大放异彩,流芳各地的一碗碗热面皮,只为一口最正宗的味道,是每个汉中面皮人的坚守与传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