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市药局公布抗癌中草药路路通枫 [复制链接]

1#
乳痈(乳腺炎)

病例

唐某,女,37岁。

初诊(年1月30日)

主诉:右乳腺肿块疼痛伴发热3日。

现病史:患者年1月25日产后满月,尚在哺乳。1月28日突发右侧乳腺胀痛,伴体温升高,最高体温38.5℃,伴咽痛,右颌下淋巴结肿痛。3日来,右侧乳腺肿块如拳头大小,胀痛难耐,烦躁不安,经抗感染治疗后仍未见明显改善,日间体温下降,夜间仍有发热,夜寐差。胃纳一般,大便干结,1~2日一行。舌红,苔黄,脉弦数。

体格检查:右乳腺肿块,边界尚清,压痛(+),直径8cm。

中医诊断:乳痈。

证候诊断:湿热壅盛。

西医诊断:乳腺炎。

治法:疏肝泻火,清泻湿热。

处方: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9g,赤芍9g,忍冬藤30g,蒲公英30g,连翘12g,小青皮6g,炒白术9g,茯苓12g,厚朴5g,全瓜蒌12g,陈皮4.5g,制半夏9g,枳实6g,淡竹茹9g,龙胆草30g,鹿角6g先煎,路路通9g,六一散12g包煎

服用1周,每日1剂,水煎服。

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注意休息。

上药2剂后肿块即软化缩小,疼痛缓解,体温下降,服药7剂热退,肿痛消失。

病例

张某,女,53岁。

初诊(年1月18日)

主诉:右侧乳腺炎反复发作6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年起右侧乳腺炎反复发作,~年间再次发作2次,每发作肿痛难忍并伴发热,患者不堪其扰,近1周自觉右侧乳腺肿胀疼痛又作,遂从哈尔滨前来求治。平素胃纳尚可,夜寐尚安,大便畅。舌红,苔薄,脉弦。

既往史:小叶增生史。

体格检查:右侧乳腺皮下可触及质地中等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压痛(+)。

中医诊断:乳痈。

证候诊断:肝郁痰凝。

西医诊断:乳腺炎。

治法:清热疏肝,化痰散结。

处方:自拟方。

柴胡9g,赤芍9g,忍冬藤30g,蒲公英30g,连翘12g,小青皮6g,炒白术9g,茯苓12g,厚朴5g,全瓜蒌12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玄参9g,浙贝母9g,夏枯草12g,当归6g,桔叶6g,制香附9g,王不留行6g,炙甘草4.5g

服用2周,每日1剂,水煎服。

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劳逸结合。

二诊(年2月1日)

患者服药两周后乳房胀痛好转明显,右侧乳腺肿块缩小明显,再以上方续进。

服药1月,每日1剂,水煎服,肿块基本消失,疼痛不显,因路途遥远,医院续方,其后数年未再复发。

乳房阳明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因而乳腺炎的产生常因肝疏泄失畅,肝郁气滞,或脾胃运化失司,湿热蕴结,积聚而成。故但凡乳腺疾病,常从肝脾论治。然而临床用药需根据病程分期有所侧重。案1患者为妇人新产,乳腺肿痛并伴高热,淋巴结肿大,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均为热毒壅盛之象。新产妇之乳痈多因产后气血暴伤,肝失所养,疏泄失畅,并妄食膏粱厚味,致脾胃运化失司,湿热蕴结积聚所致,故以大柴胡汤加减疏肝泻热。方中以蒲公英、赤芍、忍冬藤、连翘、瓜蒌清热散结消痈,柴胡、青皮疏肝破气,陈皮、制半夏、枳实、淡竹茹、厚朴、龙胆草、六一散清热利湿,泻肝胆之火,路路通通经消肿。另因患者产后,不可过用苦寒之品,故加鹿角温通散结,使气血得行。案2患者为老年妇人,与新产妇相比,虽同有肿块疼痛,但因病程日久,多为肝郁痰凝,瘀而不化之故。后者用方虽同有清化湿热及疏肝之品,但更重化痰软坚,行血活血。故方中香附、桔叶疏肝行气,化痰散结,玄参、浙贝母、夏枯草清热化痰、消肿散结,当归、王不留行行血活血,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陈师认为在乳腺炎的治疗上虽急性期以清热解毒消痈为主,慢性期以活血散结为主,但疏肝理气之品不可或缺,气行则结散,正所谓“病多参郁,调气为要”,故调气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不可忽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