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纳兰性德没有妻子的七夕节,莲花凋谢,瘦了 [复制链接]

1#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说着凄凉无算。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余缝绽。莲粉飘红,菱花掩碧,瘦了当初一半。今生钿合表予心,祝天上人间相见。“纳兰性德《鹊桥仙.七夕》

诗文漫读:那用作乞巧的彩楼,没有你的身影,那曾经照你容颜的池水,现在已经清冷了。

这凄凉的景象,说不尽。

叮嘱婢女,不要将我的旧罗衣拿在太阳底下晒。

我记得那上头,有你亲手缝制的针脚。

莲花零落了红色,菱花埋在绿叶下,

都瘦了当初的一半啊!

我今天拿着钿合表达心愿,愿我们天上人间相见。

初衣解诗:这是纳兰性德在妻子亡故之后,过的七夕。处处是睹物思人。在纳兰明珠的府上,如同红楼梦里,大小人物多达百口到数百口。

在过去的中国,如果是大家族,夫妻结婚之后,也不会单独的有自己的府邸,只不过是在大家族的居住地,有着自己的小院落,或者居所。

那么就算是纳兰性德亡故了妻子,活人的世界依然有年过年有节过节。那乞巧的彩楼依然扎在院子里,未谙世事的少女们,常年待在家里的太太仆妇们,依然过着传统的七夕节,那欢声笑语,陈列的瓜果时蔬,游走的衣香鬓影,仿佛和去年是一个样的。

但是在这热闹当中,只有纳兰性德知道,这里面缺了一个人。“乞巧楼空,影娥池冷”,这都是纳兰性的主观的感受。在热闹里的凄凉,该怎么说呢?

七夕的这天,白天有很好的太阳。入秋以后的阳光灿烂,家家户户会翻箱倒柜地晒衣裳,包括晒书。纳兰性德从这繁华的颜色里走过,却独独有心,吩咐下女和家眷,”我的衣裳你们不用拿出去晒,记住了,只要是我的衣裳。“

但在背后却是一场凄凉与温润。因为纳兰性德的许多衣裳,都是他妻子亲自打点缝制的。他记得他的罗衣,是他妻子亲自缝的,那上面还有她的针脚手温。

古代的衣裳,尤其是大户人家的衣裳,主要是靠自己家族内的人缝制。虽然明清两代已经有成衣铺,但是最贴身最温暖的衣裳,还是要有最亲密的人缝,因为细密的针脚,代表着妻子和家人的爱心,肯定比市卖的或者其他人做的更加的体贴。但是衣裳也有年限,经常的洗和晒,衣裳就容易被穿坏或者穿毁。但这都是不打紧的。

要紧的是,如果是亡故的妻子生前给自己做的衣裳,因为洗晒而损毁的话,那就没有办法再得到同样的一件。古代的女子,是不允许读书写字的。所以她们的纪念品往往就是做手工,那些有着自己特色的针脚的手工,代表着她们的存在。目前的资料没有办法知道他的妻子是否给他留下过书信或者文字的纪念品。但是在过去,亲人的手工是最温暖的爱的礼物和信物。

纳兰性德珍惜妻子留下来的一切。害怕因为太阳或者其他人的不爱惜,会失掉妻子的手工和痕迹。这种感觉在传统的中国人的心里,是很有共鸣的。比如我就留着母亲给我打的一件毛衣。因为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她温润的手工,而我也知道女子在做手工时那种全神贯注。

“莲粉飘红,菱花掩碧,瘦了当初一半。”这表面是说的初秋季节,莲花开始凋落,百草开始萎谢,比全盛的时候仿佛瘦了一半。这确是说自己,失去了妻子,这世界失去了一半,变得生机锐减。用瘦了一半,非常贴切地将季节和心境融合,那是瘦了生命的一半。那一半已经在天上,剩下的一半,雨吹风打,凄凉无算。

“今生钿合表予心,祝天上人间相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这是传统的七夕节。这句话的厚重在于,用了《长恨歌》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典故,而且是两个典故,来强调自己誓言的真。

第一个典故是,唐明皇和杨贵妃,传说是在7月7日的晚上许下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第二个典故是,在蓬莱仙山的杨玉环给唐明皇的使者带回了一个半个钿合,那盒子里装着一股钗,表示自己无论身在何处,和你此情不渝,相信着人间天上一定会相见。

纳兰性德也没有别的可以多说,仿效杨玉环和唐明皇的故事,在七夕发下了誓言,我和你人间天上定会相见。

其实这一首七夕词,相比纳兰性德的其他悼亡诗词来说,哀伤迷离的情绪少了,更加的含蓄,落脚在誓言和信念上面。也更加使誓言更有心灵的笃定和力量。

没有你的世界,这世界对于我来说缩水了一半,而且还在逐渐的走向萧瑟和凋零。唯一的温度,是你留下的亲手缝制的罗衣。

我只能相信,我会有一天一定能够和你相见,请你一定相信我。

没有理由不相信,30岁的纳兰性德,是因为思念妻子而过早的离开了这个人世。否则,一场不大不小的疾病,何以在7天之内让人死亡?

有时候我常想纳兰性德,这一场不重的病中,并非是消磨了生的意志,而是他努力地想靠近妻子吧。他一个人在没有妻子的人间,待得太久了。不过是借一场疾病,他努力在身心上去接近他最爱的人,去信守去完成人间天上相见的诺言。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说着凄凉无算。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余缝绽。莲粉飘红,菱花掩碧,瘦了当初一半。今生钿合表予心,祝天上人间相见。“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纳兰词。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留言置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