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莲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云南大理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科学发展bk4txetk
TUhjnbcbe - 2020/8/9 11:51:00
白斑病医院

云南大理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科学发展


新华昆明11月28日电(邓久翔、关桂峰)洱海如玉、苍山叠翠。湖滨之城,洋溢着白族风情的画楼星罗棋布,与郊野秀丽的田园风光一脉相连。这就是大理,古南诏国、大理国的所在地。洱海是我国著名的淡水湖泊之一,被大理人民称为 母亲湖 。和很多城市近郊湖泊一样,随着流域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洱海的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面对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发展的矛盾,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坚定选择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发展,坚持 生态优先 ,让洱海 休养生息 ,还百姓绿水青山,生动地实践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命幸福的科学发展之路。洱海清 大理兴洱海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湖面面积有25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湖流量8.25亿立方米。多年来,人们在洱海边围湖造田,建起村庄、工厂,种上成片的庄稼,这也带来了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废水、工业废水,洱海的水质不断下降,1996年、2003年洱海更是暴发了全湖污性蓝藻水华。这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惩罚。大理州痛定思痛,重新审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树立了 洱海清、大理兴 的理念,下大决心谋划实施城镇环境改善及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农业建设及农村环境改善、生态修复建设、流域水土保持和环境管理及能力建设 六大工程 ,总投资估算为30亿元, 十一五 期间就投入保护治理资金10亿多元。大理州委书记刘明说,大理要加快发展,但是我们坚决不要污染的GDP,要坚持 生态优先 发展 绿色经济 。只有生态保护好了,大理才有可能发展,而且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对得起子孙后代的。在洱海的源头--洱源县,前些年,为了堵住污染源,将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全部关停,一时间给洱源县贡献GDP的企业大为减少,经济发展速度慢下来了,成为大理州较落后的地区之一。但是洱源县保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试点县的洱源转方式、开新路,生态农业、旅游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正迅速在蓬勃兴起。洱源人自豪地说: 无烟经济使我们真正跨越发展了,而且充满幸福感。 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泛舟洱海,干净透明的湖面,水天一色,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洗礼。循法自然 全面控污 全民参与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湖泊治理和保护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避免污水排进洱海,大理建成系统性的洱海截污工程。这一工程被当地老百姓称为 地底下的丰碑 看不见的政绩 。为了从源头上堵住洱海的污染源,大理州启动实施了8个重点中心集镇污水处理项目,建成洱海东南岸截污干渠16.4公里和76座村落污水处理系统;在村内主干道、巷道铺设排污管,建设8165户农户庭院污水处理设施和10座太阳能中温沼气站,村内的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实现达标排放;为每户配发垃圾桶,每月定时收集垃圾;实行农户门前 四包 制度,老年协会和志愿者队伍也发挥监督作用;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实施流域禁磷和禁白;全面开展实施 三退三还 ,恢复洱海滩地12000多亩,建成洱海湖滨带58公里。大理州还通过推进洱源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和大理市百村环境整治工程,充分发挥群众在洱海保护、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在一点一滴的环保行动中,群众争做保护 母亲湖 的文明人,比卫生清洁、比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农村环境好了,也逐步发展起旅游、生态环保的产业,将保护环境、致富惠民、发展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走进洱源县下龙门生态文明示范村,村内整洁安宁,各家各户小院花艳草绿。村民袁光宗家盖了3层小楼,圈养了些鸡、奶牛,院落内鲜花绽放,绿树成荫,芳香馥郁。两只大黑色塑料桶很显眼,桶体分别写着 可回收 不可回收 。袁光宗说, 村子干净了我们也不好意思乱扔,人的素质也提高了。 据了解,在大理市和洱源县的464个自然村,600余个垃圾收集员负责乡村、洱海滩地和入湖河道的常年管护和日常保洁。 农户每年交20 30元,村里补助余下的钱,这件事就干成了。 已经64岁的村民小组长杨月兰说,搞环保关键看你有多大的决心。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是大理市的文明卫生村,也是一个典型的白族聚居村落。过去村中心是一个垃圾场,现在这里被清理填埋建成了文化广场。看到,从本主庙到龙王庙路两边都是白墙青瓦、彩画装潢的白族风格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每户投入2500余元建成了简易的庭院污水处理设施,这是个四分格的水泥箱,利用生物的厌氧作用净化污水,可过滤掉两三成的氮和磷,村内道路下还排设了排污管道。村里修复了古寺庙,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发展白族服饰加工、乡村旅游、蔬菜合作社等,群众生产红火,生活富裕。古生村新貌,是大理 百村整治 工作的一个缩影。大理市市长马忠华说, 百村整治 实现了 建筑民族化、村容整洁化、产业生态化 。大理州还将保护洱海的内容编进了小学生教材,编撰发放10万册相关法律法规常识和中小学保护洱海常识读本 《让心理充满阳光》等宣传读本,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早在20年前,洱海保护就已经开始立法。在完善一些法律法规后,洱海保护有了 护身符 。但是多重管理仍然制约着湖泊的治理。为了理顺管理机制体制,大理州将原隶属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个镇划归大理市,由大理市统规统管。干部的责任落实也是一个关键。大理州委、州政府每年与大理市和洱源县,以及州级有关部门层层签订洱海保护治理目标责任书,实行州级领导挂钩河长责任制,明确洱海各主要入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责任、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并严格管理、严格奖惩;实行了风险抵押和考核制度,从县市到乡镇、村社,主要领导干部都要交纳几千元、上万元不等的风险抵押金,在规定时限完不成治理保护任务的,个人所交抵押金全部上交财政,不提拔,不重用。大理还实行滩地管理承包责任制,由各乡镇聘请农村垃圾管理员、河道管理员、滩地协管员共1366名,执法人员对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实行每日巡查制度,共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2万余起,并设立环境违法举报电话,每月定时公示洱海流域水质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大理还加大洱海及环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力度,分别建设了罗时江河口湿地、东湖邓北桥湿地、葛官营湿地、才村湿地公园等约2100多亩。在洱源县西湖看到,湖泊周围已形成柳树杨树环绕全湖的环湖林带。湖面下水草深深,小鱼儿不时跃起。在如今的洱海边,曾经的鱼塘、田地、宅基地已变成了湿地,绿树成荫,野鸭嬉戏,蓝天白云映照下,洱海波光粼粼,水体透明度达到3米至5米。人工湿地的管理员可以在湿地上采摘一些水芹菜出售,还可以在处理池中养鱼。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的保护治理,目前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洱海水质有了明显好转。到去年,全湖水质连续6年达到并保持在Ⅲ类,每年有部分月份水质为Ⅱ类, 洱海保护治理模式 在全国推广。洱海的水变清了,大理的生态环境变好了,人们开始共享科学发展的成果,而且大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更加突现,发展体现文明、文明提升发展的道理在这里得到生动的诠释。洱海保护的实践告诉我们:大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整治环境一方面,而是通过整治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人文明与全面发展的境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南大理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科学发展bk4txe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