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行生于年,首届全国名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瘀血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苏某,男,时年44岁。初诊时间:年1月23日。右上腹胀伴乏力2年。在本院就诊,查乙肝两对半提示大三阳,HBV-DNA8.E+7,肝功:ALT.6U/L,AST98.80U/L,予中药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此后上腹胀,乏力常常因疲劳加重,反复发作。近日因熬夜休息不足,致右上腹胀闷感加重,伴纳少口苦,遂到我处求诊。
刻下症见:右上腹胀闷,乏力,纳食减少,口苦口干,眠差,大便偏硬小便略黄,舌红苔黄,舌底脉瘀,脉弦数。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诊断:胁痛,证属热毒阻滞、肝胃不和。
为患者饮酒致湿热内生,阻滞肝脾气机,肝失疏泄则右上腹胀闷不适,脾失健运则纳食减少,气血升化乏源而体倦乏力,气机不通,热邪内生,若伤津液则口干口苦,热扰心神,故眠差。大便偏硬小便略黄,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之象,舌底脉瘀提示体内尚有瘀血。
四诊合参,可辨证为热毒阻滞气机、肝胃不和。
治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和胃。
予自拟五虎汤加减,处方如下:珍珠草30g,溪黄草30g,鸡骨草30g,甘草6g,川连15g,生地15g,夏枯草20g,蒲公英20g,丹参10g,蛇舌草10g,地丁20g。水煎服,28剂,日1剂。
二诊(年2月20日):服上方后症状有所缓解,仍有疲倦乏力,右上腹胀闷,程度较前减轻偶有口干口苦,舌淡红苔黄,脉数。复查HBV-DNA;守上方28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年3月20日):症状好转,乏力,上腹胀较前明显缓解,偶有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复查HBV-DNA(一);续守上方14剂,日1剂,水煎服。
四诊(年4月15日):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已无任何症状。复查HBsAg77.82,HBeAg0.1,HBV-DNA(一);予前方加减继续治疗。处方如下:珍珠草20g,溪黄草20g,鸡骨草20g,甘草6g,蛇舌草15g,丹参15g,郁金15g,山栀子10g,半枝莲15g,怀牛膝15g,28剂,日1剂,水煎服。
本病以上腹胀和乏力为主要表现,属祖国医学之胁痛范畴,按常法针对肝胆病常治以清热祛湿一类药方如茵陈蒿汤,但从岭南气候特点及临床所见症状特征,可知岭南地区肝炎病毒携带者常有热毒偏盛特点。以清热解毒,疏肝行气和胃立法,故予自拟五虎汤加减治疗。五虎汤以蛇舌草、珍珠草、半枝莲、溪黄草、鸡骨草为主要药物,以其配合丹参、郁金等活血凉血行气之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使表面病毒基因转阴,可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法对治疗肝胆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本案编写:李兴明审阅:姚乃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邱健行生于年,首届全国名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瘀血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以案说医。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苏某,男,时年44岁。初诊时间:年1月23日。右上腹胀伴乏力2年。在本院就诊,查乙肝两对半提示大三阳,HBV-DNA8.E+7,肝功:ALT.6U/L,AST98.80U/L,予中药对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此后上腹胀,乏力常常因疲劳加重,反复发作。近日因熬夜休息不足,致右上腹胀闷感加重,伴纳少口苦,遂到我处求诊。
刻下症见:右上腹胀闷,乏力,纳食减少,口苦口干,眠差,大便偏硬小便略黄,舌红苔黄,舌底脉瘀,脉弦数。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诊断:胁痛,证属热毒阻滞、肝胃不和。
为患者饮酒致湿热内生,阻滞肝脾气机,肝失疏泄则右上腹胀闷不适,脾失健运则纳食减少,气血升化乏源而体倦乏力,气机不通,热邪内生,若伤津液则口干口苦,热扰心神,故眠差。大便偏硬小便略黄,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之象,舌底脉瘀提示体内尚有瘀血。
四诊合参,可辨证为热毒阻滞气机、肝胃不和。
治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和胃。
予自拟五虎汤加减,处方如下:珍珠草30g,溪黄草30g,鸡骨草30g,甘草6g,川连15g,生地15g,夏枯草20g,蒲公英20g,丹参10g,蛇舌草10g,地丁20g。水煎服,28剂,日1剂。
二诊(年2月20日):服上方后症状有所缓解,仍有疲倦乏力,右上腹胀闷,程度较前减轻偶有口干口苦,舌淡红苔黄,脉数。复查HBV-DNA;守上方28剂,日1剂,水煎服。
三诊(年3月20日):症状好转,乏力,上腹胀较前明显缓解,偶有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数。复查HBV-DNA(一);续守上方14剂,日1剂,水煎服。
四诊(年4月15日):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已无任何症状。复查HBsAg77.82,HBeAg0.1,HBV-DNA(一);予前方加减继续治疗。处方如下:珍珠草20g,溪黄草20g,鸡骨草20g,甘草6g,蛇舌草15g,丹参15g,郁金15g,山栀子10g,半枝莲15g,怀牛膝15g,28剂,日1剂,水煎服。
本病以上腹胀和乏力为主要表现,属祖国医学之胁痛范畴,按常法针对肝胆病常治以清热祛湿一类药方如茵陈蒿汤,但从岭南气候特点及临床所见症状特征,可知岭南地区肝炎病毒携带者常有热毒偏盛特点。以清热解毒,疏肝行气和胃立法,故予自拟五虎汤加减治疗。五虎汤以蛇舌草、珍珠草、半枝莲、溪黄草、鸡骨草为主要药物,以其配合丹参、郁金等活血凉血行气之类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使表面病毒基因转阴,可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法对治疗肝胆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本案编写:李兴明审阅:姚乃礼)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