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被人问到的一句话就是,“你看我是什么体质?”“这边的人大多数是什么体质?”有时候笼统的一个回答不足以能精准的解释这个问题。所以才想到在平日闲暇的时间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出更全面更准确的答案,让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得到更中肯的解答。由于单独靠一个人的阅历和临床是有限的,所以这需要长期大量的阅读量,在相关书籍中斟酌,筛选,尽量吸取精华,弃其糟泊,才能让文章读来不淡然无味。
潮汕地处于我国东南近海,为亚热带之中小城市,常年气温偏高,阳光充沛,雨量也多,市民一年中,出汗时间较长,皮肤腠理比较疏松,加之夜生活丰富,气阴虚者居多,而外感又多温,湿,暑。一旦外感温邪,则阴分易伤,即使所感寒邪,也容易蕴积化热,因此,一年之外感病,温热病居位。夏季,潮汕的地区的气温高达35度左右,而且相对湿度常以70%至%。受到韩江河流湿气及海洋性气候之湿气影响,再加上潮汕水土偏温,于是高温高湿便形成了潮汕地区的暑热气候的外部环境。潮汕老经验中医辈“论暑”,大抵沿袭着清代叶天士和吴鞠通的温病学说,将暑分为感暑和伏暑二种,而且会从辩证的角度,分为阳暑与阴暑二种,进而进行辩证施治。对于常见的暑热夹湿,重视暑热与湿的比例,进行辩证。医界与民间,防暑治暑意识高,还会联系上“积火”患病,例如“磨夜积火”熬夜上火,“食热积火”吃热性高的东西了上火。潮汕人有着喝凉茶的习惯,夏天解暑,冬天进补。
潮汕人自古以来就懂得就地取材,有上山采药,有在田头溪边采集,栽种一些草药;在自家门前屋后种一些草药;在自家庭院花圃,阳台花盆上养草药。还有从农村挑担上城的”青草药贩子“在市场或街边摆开摊子,有白花蛇舌草,金蜈蚣,海藻,地豆草,和尚头草,水芦根,猴蔗,茅根,竹芯,夏枯草,药丸草,莲叶,灯笼草,苦刺头,半边莲,鸭舌草,等等,引来了重视以草药清积火,解暑热的家庭妇女前来购买。
潮汕地区应用的草药,和当地自发自生的草药,除了解暑药外,多为清热毒,治疗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用于补益的草药却甚少,近千味草药,仅有区区几味。原因很简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加上现在人们食物"三高”“三多”化,即高蛋白,高脂肪,高糖;多烟多宵夜多熬夜,等因素影响,普遍的出现积实火和积虚火的现象,使外感上出现了“外寒内热”和“外热内热”的类型,在治疗外感病上以辛凉解毒与清热解毒泻火同时使用的情况。
夏枯草
夏天天气暑热,年轻人外出工作,家里妈妈辈喜欢自煮解暑凉茶,给正要外出的或是外出归来的家人喝上清热可口的凉茶。家家户户最常用的是白花蛇舌草,还有鸭舌草或莲叶,金蜈蚣海藻,单味或多味在汤中”焯“片刻捞出药渣,加适量红糖调味。说到调味,潮汕人的甜品或凉茶的调味,自古来最喜欢用的是红糖,白糖,瓜册和冰糖。
也有的用青蒿,莲叶,六一散(即六分滑石粉,一分甘草粉)置于大壶中,用水滚煮开后,待10分钟左右后药渣沉淀便可取清液饮用。
还有用冬瓜皮,西瓜皮,或加带皮绿豆,加瓜册和冰糖,煮水,去渣,取汁代茶频频饮之。适应于暑热口渴,小便短赤。
用药习惯上,潮汕人用羚羊角丝常用于控制肝火旺盛的发烧,很多本地医生认为柴胡葛根等药属”劫阴“之药,所以用量较轻,多用白芍羚羊角之类药。潮汕医生处方的习惯也喜欢在中药中加入一至数味草药。最多加入的有鱼腥草,白花蛇舌草,溪黄草,半边莲,半支莲,药丸草,鹿含草,王不留行,黄栀根,虎姆草,白头翁,络石藤,木棉花,金蜈蚣,赤枝山葡萄,三脚虎,伸筋藤,地豆草,四叶莲,飞天蜈蚣,车前草........潮汕地区也分布有一些懂用草药医治蛇咬伤的和跌打损伤的乡村医生,治好了不少此类患者。
跌打草药,除草本外,多为藤木类,除了专业伤科医生外,群众也常用以治疗跌打损伤。治跌打的草药和藤药,如七星剑,铁扁担,络石藤,红冬枫,茶匙红,鹅仔唔食草,接骨消,番薄荷,田基黄,乌骨沿藤,大驳骨,铁马鞭,双面刺等等,大多外用,或兼内服,有制成内服或外用的跌打药酒,或研成药散,制成膏药。
近年来,对于一些中西药不奏效的不治之症,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万山草药中,企图寻找一些能起死回生或出奇迹的潮汕青草药。现时也有把这些做为抗癌草药,有藤梨根,蛇舌草,半枝莲,七叶一枝花,刺江亩,石上柏,龙鳞草,和尚头草,鱼腥草,蛇尾草,穿心莲,芦笋等等。但都还是处于临床经验积累阶段。
半边莲
鸡血藤
七叶一枝花
白花蛇舌草
络石藤
半枝莲
由于现在交通方便,人口流动大,潮汕地区也有很多外来人员。体质学说众说纷纭,更有人提出总共有32种体质,虽然一再强调每一个人的体质都不同的,就像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可以总结归类出以下五种,然后看人群比例,就会清楚潮汕地区的人占最多比例的体质是哪类,最少的是哪类。
(1)阴虚体质:潮汕人称“阴亏”体质,这类体质在人群中占较高比例,在脏腑辨证中以肺肾阴虚为主,其特点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内热便秘,失眠心烦,五心烦热,喜冷饮,脉细数,舌质红,少苔,无苔或剥苔。此类人群,平素多蕴热,若肺阴虚者,易因外感而兼肺热咳嗽,大便秘结;肾阴虚者,因外热诱发低热,腰脚酸软,梦遗带下。潮汕人将羚羊角作为阴虚动肝火的退烧药,特别是小儿的发热,肝风内动,用陶瓷片刮下一片片羚羊角片,大概一两克,泡水喝下,退烧效果是很明显的。此类体质人群最畏时令秋燥,发病率甚高。
(2)阳明体质:潮汕人称“热身",此体质人身体趋向正常,身强体壮,血气方刚,男青年较多,也有一部分老当益壮的老年人,此人群的比例也是占较多的,在冬天,体内的产热功能好,皮肤暖和,不容易因天气突然寒冷而感冒,甚至可以接受冷水浴或冬泳,在夏天不畏热,令人感觉其体表微湿而凉,微湿即皮肤的自然散热表现。但此类体质的人营养条件好,消化能力强,有的还嗜好烟酒。所以最常胃肠”积火“,感受寒邪,温邪均易化火为”热证",也容易出现积火外感之内外俱热证,一旦进食燥热之品即出现咽痛,口臭,便秘,夜梦心烦等症候群。为了保健,平时习惯向医生要几剂凉茶清解。
(3)痰湿体质:这类人形体肥胖,中脘易出现痞满,胸有痰饮,头身重,大便溏,易发眩晕,脉糯或滑,舌质淡白,舌苔多厚腻。此类人群易病风湿,痰饮,易湿温,暑温,且较难解。保健用药多注重用陈夏六君丸,消痰利湿之剂也颇多应用。
(4)气虚体质,也是阳虚,潮汕人称”凉身“的体质人群。这类体质正是冬令进补的主要对象,需常用补气血及温阳药。一到冬天就四肢冰冷,到夏天确对炎热的天气不在乎,这类人多出现于老年人和一些气血虚的女青年。潮汕地区的冬季是湿寒的气候,因此冬季易受寒感冒。在寒冬腊月比较难过,但可以通过药物和食疗积极调理,达到不同程度的改变的
(5)气滞血瘀体质。此类体质的人有气郁,血郁,湿郁,热郁,食郁,痰郁之分,有的为慢性病人,久病入络。一般用药与饮食建议必须遵从该主治医师的医嘱,也可配合外治法疏经通络。
尽管潮汕人有以上不同体质的类型,但正常体质的人群仍占大数。
扫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