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医学认识
①慢性胃炎: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主要分为三种:非萎缩性(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型。
②引起慢性胃炎的因素主要有: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最主要)、②自身免疫(血液中能检测到自身抗体,属于自身免疫病)、③其他因素(如酗酒、服用非甾体类抗凝药、某些刺激性食物)损伤胃粘膜。
③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常表现为不规则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然其严重程度与内镜报告并无肯定联系。
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可伴有贫血,或维生素B12缺乏等。
④检查方法:①胃镜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②Hp检测;③自身免疫性胃炎检测:血PCA和IFA,伴恶性贫血时IFA为阳性;④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原Ⅰ和Ⅱ测定:血清胃泌素G17升高、胃蛋白酶原Ⅰ和(或)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下降(胃体萎缩);血清胃泌素G17下降、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正常(胃窦萎缩);两者均低(全胃萎缩)。
2.中医辩证
①辨虚实:凡胃脘痛病程较长,痛处按压后症状缓解,饥饿时疼痛明显,饭后疼痛好转,面色少华,体虚乏力者,均属虚证;凡病程较短,痛处按压后疼痛加剧,饥饿时疼痛较轻,饭后疼痛加重,稍微进食即感腹胀者,均为实证。
②辨寒热:胃脘阵痛,疼痛剧烈,灼热口苦,乃是胃有实火;冷痛得温症状减轻,为中虚胃寒;胃脘烧灼样疼痛,有嘈杂感,饭后症状缓解,口干舌苔干净,多是胃阴不足,或阴虚胃热;嘈杂泛酸,多属肝胃郁热;泛酸口干,乃肝胆郁火,或中虚脾胃不和。
③辨气血:初起得病,痛且嘈杂不适,病在气分;胃脘疼痛日久,有刺痛感而有按压痛,病已入血络。有便血史,或平日贪饮者多病兼瘀滞。大便中有紫黑色血块,疼痛处不能按压,为瘀血在胃;中年以后,胃脘部疼痛反复不止,大便色黑形体消瘦,此外平时情志抑郁,或呕黏液血丝,应当考虑胃脘部恶性病变。
3.分证诊治
①中虚气滞证
症状: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常兼脘痞食少,嗳气,神疲便溏,舌多淡红,边多齿印,苔白,脉细。
病机治法:中气不足,旋运无权,气滞于中,治当健中理气。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或黄芪建中汤加减。
加减:胃虚上逆,呕吐清水,加吴萸、肉桂。脘腹冷痛,脾阳不足者,用熟附片、吴萸、良姜、益智仁等辛热通阳;中虚痰湿浊阴凝聚,寒湿偏重的,以苍术、桂枝、吴萸、生姜、半夏等通阳化浊。若衰年久病,命火式微,或胃病日久,有脾及肾,则在补脾药中选加熟附片、肉苁蓉、补骨脂、煨肉果等温肾之品。
②肝胃不和证
症状: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病发与情志有关,或伴吞酸呕苦,频频嗳气,苔多薄黄,脉小弦。
病机治法: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治当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饮加减。
加减:夹瘀加五灵脂、九香虫;若肝热犯胃,见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心烦易怒者,用左金丸、金铃子散清泄为主,少佐川芎、香附、柴胡以开郁;如肝经郁火伤阴,或胃阴不足,肝气横逆的,宜清肝、制肝用桑叶、丹皮、瓦楞子,养阴用沙参、麦冬,佐以酸甘;肝火既清,见肝胃阴虚,常以乌梅炭、白芍、甘草、生地、甘杞子等酸甘化阴,柔肝养胃。邪在胆,逆在胃,见呕苦的,配用旋复代赭汤,温胆汤治疗。
③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纳少,口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病机治法:胃阴不足,和降失司,治当滋养胃阴。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加减:如兼脘痞,加佛手花、玫瑰花、川厚朴花、川楝子。夹湿加佩兰、冬瓜子。若舌光红无苔、食入作呕,加荷叶、陈仓米、生熟谷芽,另用冬瓜火腿汤。若胃阴亏损,中州失濡,虚火内灼,则甘寒、酸甘合用,少佐清泄,玉女煎加减。若气阴两虚,用药甘温而不燥,柔养而不腻,常用太子参、生白术、山药、扁豆、生薏仁和石斛、玉竹、沙参、麦冬等。胃脘烧灼感明显,属胃阴虚所致者,多取乌梅炭、白芍、炙甘草。
④气滞血瘀证
症状:胃脘疼痛,经久不止,关如针刺,食后痛甚,按之亦痛,入夜痛剧,或有黑便,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病机治法:久痛入络,络脉损伤,血瘀气滞,治当理气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失笑散加减
加减:加瓦楞子、九香虫、降香、元胡等。如兼远血,加阿胶珠、侧柏叶、地榆炭、炮姜
炭等。
4.临证要旨
①调理升降,以平为期
脾为阳土,以升为健;胃为阴土,以降为和。升降功能失常,水谷受纳、腐熟、运化功能障碍,则会出现脘腹痞满、疼痛、呕吐、呃逆、泄泻等病症。治疗时以疏通脾胃气机为要旨,斡旋气机升降,务求调气复平,不使中焦壅滞,寒热温凉勿予偏颇。
②用药轻清醇正
益气健脾:太子参、白术山药等清补之品;润养胃阴:南北沙参、麦冬等清养之品;行气:佛手、绿梅花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清泄郁热:黄芩、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利湿:重用薏仁;养血柔肝:用当归、白芍、百合、合欢皮等兼调畅情志。
处方轻清简约,方药醇正;每味药物用量亦不宜太重,达到治疗效果即可;膳食调养,怡情悦性,节饮食,慎起居。
5.小结
①根据临床资料统计,属中虚气滞的占55.1%,肝胃不和的占18.5%,胃阴不足的占16.9%,此外,气滞血瘀的占9.5%。但在临床上各证往往可以错杂互见,虚中有实,寒热夹杂。
②萎缩性胃炎典型胃阴不足证,虽高于浅表性胃炎、溃疡病等,但仍属少数。不能误以萎缩性胃炎多是胃阴不足,而过用清润,以致戕伤中气,加重病情。
③由于萎缩性胃炎病涉及胃、肝、脾等脏腑,病理有虚实寒热和升降润燥过偏等不同,且标本虚实、脏腑相兼为患者甚多,故不能用简单分型机械硬套,而应根据随症辨证的症候表现灵活施治,才能提高疗效。
教你如何健脾养胃
跟养生老师学习专业的养胃等养生知识,让你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