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保义镇张祠村扶贫队长杨文
TUhjnbcbe - 2021/6/15 17:54:00

昨天

资讯?美食?健康?旅游?推广?互动

●●●

一张手绘的地图,你可能看不出它有什么特别,但却倾注了一位扶贫人几年的心血。今天介绍的这位扶贫人是年安徽省“最美巾帼脱贫攻坚人”、淮南市司法局副调研员——杨文。

两年前,淮南市司法局副调研员杨文,被选派到张祠村扶贫。

张祠村是寿县重点贫困村,干旱少雨,素有“晒网滩”之称,张祠村由原来的3个村合并而成,现有46个村民组,户人,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户人,贫困发生率9.7%,是贫困人口大村。

刚到张祠村的杨文,看到这里基础设施落后,全是泥巴道路,晚上黑灯瞎火,自来水不通,生产生活环境差,老弱残群众多,杨文感觉肩头的担子沉甸甸的。

改变贫困,了解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成为了首要工作。于是,杨文和扶贫小组一起用笔绘制了9张贫困户地图,针对各自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措施。

杨文说,要因户施策,精准帮扶,走访最重要的就是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跟着地图的指引,杨文来到一个贫困户家里,一个清瘦的男孩扶着墙从里屋走出来。

这个孩子叫小波,年出生,患的是血友病,病发的时候要靠一种特效药与病魔作抗争。

小波虽然能够享受健康扶贫政策,但享受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出现了,小波用的抗凝血因子的药,按照规定,医院是不能代购的,每次开药要到合肥、医院,这对小波以及家人来说是个很大的麻烦,如果发病时身边没有药,就会有生命危险。

原本应该是青春快乐的孩子,病成这个样子,杨文心疼这个孩子,浓浓的母爱刹那间涌上心头,并决定一定要帮他。

通过一次次的奔走寻找,终于,杨文的努力有了结果。医院里直接拿,存放在家里的冰箱里,随时备用。

原本小波的医药费一年要花几十万元,自从杨文帮助他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后,一年只需要花几千块钱,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刚来张祠村的时候,杨文要对照地图去走访,而现在,每个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她都一清二楚。在村里,只要她一出现,大爷大妈们就像是见到了亲人一样,大老远的就迎了上来。

10岁的小杰,原本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外地生活。年7月份,突发脊椎占位性病变,未能及时诊断治疗,孩子截瘫了,治病花掉几十万,这个家庭变得贫困起来。

看着可怜又聪明懂事的小杰,杨文很是心疼,想方设法为他争取政策,为这个家减轻困难。

杨文跑前跑后,不仅为孩子办了大病救助、国家儿童康复救助、残疾救助;还为这个家庭办了低保、办了社保,享受国家健康扶贫政策。小杰还有两个姐姐,杨文又让这姐弟三人享受到了教育扶贫政策。

为了孩子能出入方便,杨文还想办法在小杰家门前铺上水泥路,对他家的房子进行了修缮。

在这个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小杰的母亲如梅流露出带着孩子轻生的念头,杨文及时做她的思想工作,要对生活有信心,并帮如梅找到一个公益性岗位,让她有收入。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杨文意识到,要解决贫困户的根本问题,仅仅依靠“扶”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帮助贫苦户长期脱贫呢?这成了摆在杨文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考虑到张祠村的基础设施差,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发展滞后,村民收入没有保障。经过多方学习和摸索,一条产业脱贫的思路,让杨文看到了希望。

为了建立长效脱贫机制,张祠村廖庄组流转了亩土地,打造了“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基地+贫困户”的特色产业脱贫模式。

土地整好了,水塘和水井灌溉也有保障了,甚至连种植技术和售后服务也都联系好了,可是让杨文愁的事,贫困户的积极性却不高。

面对杨文一次又一次的劝说,毕如好是张祠村的贫困户,一开始种植半枝莲也是很怀疑,可当第一波半枝莲种上得到收益后,他不仅在示范基地上种植,就连自家的土地也种上了半枝莲,很快他就脱贫了。

种一季半枝莲可以收四茬,一茬可以卖到五六千块钱,看到毕如好脱贫致富,观望的村民都坐不住了,纷纷开始学习种植半枝莲,向脱贫致富之路迈进。

三年来,中药材产业扶贫,直接带动张祠村67户贫困户脱贫。杨文说,看到贫困户能脱贫,还有了持续性的经济收入,她也感觉很高兴。

张祠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群众急盼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杨文带领的扶贫工作队,经过认真调研,从灯、路、桥、渠、电、水入手,全面改善张祠村的面貌。

他们先争取了万元资金项目,分三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盏,年4月,实现了路灯全覆盖,一盏盏路灯照亮了张祠村的夜空,群众的心也亮起来了。

近3年来,杨文带领工作队共协调争取扶贫项目20个,她千方百计协调争取到各级财政和社会帮扶达余万元。

其中,全村共新建水泥路30公里、渠道护坡12公里、重建危桥8座;建成7.5公里抽灌渠和三级抽水电站,可有效改善灌溉面积亩,新增灌溉面积0亩;为村中药材半枝莲种植基地协调建设V特供电专线;建成投资达万元的扶贫车间,引进安徽省第一家农业上市公司入驻,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带动户贫困户增收;争取KW、60KW两座光伏发电站,加上村原有的一座光伏发电站,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曾经“晒网滩”上的困难村蜕变成了各项工作的先进村。

贫困户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想找杨文诉说,平易近人、热情开朗的杨文在他们眼里是“老妹”、是“阿姨”,杨文也像亲人般地待他们。

两年多来,一次次的走访慰问、一次次的寒暄交心,扶贫队与贫困户处下了深厚的感情,群众们都亲切地称扶贫工作队为“洋菠菜”工作队。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是保义镇的传统民俗龙灯会,在今年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张祠村迎来了贫困县摘帽专项检查评估验收。

多项检查,严苛考评,杨文一群人带着坚定的决心,最终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驻村工作队的知晓率及满意率达到%,主要指标更是没有一点差错。

年,杨文带领的扶贫工作队被评为“全市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杨文被评为“县优秀扶贫工作队队长”,年、年连续两年考核为优秀等次。年,杨文被评为“安徽省最美巾帼脱贫攻坚人”。

转眼间,杨文在张祠村的任期已经快三年了,村里变了模样,她也渐渐地爱上了这里的生活,但是由于身体生病的原因,今年9月,组织上将杨文调离了张祠村。

杨文说,自己对张祠村倾注了非常深的感情,一想到要走了心里就非常难过,没有坚持到最后,对百姓还有愧疚。

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和帮扶资金的投入,让昔日贫穷落后的“困难村”终成生机勃勃的新家园,村民的生活也将蒸蒸日上,也正是因为有杨文这样坚守在一线的驻村扶贫干部,才让贫困户迈上脱贫奔小康的幸福大道。

小编有话说

如今的张祠村,一派欣欣向荣,中草药种植、光伏带动、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一项项精准的扶贫举措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心中有信念,脚下有力量”,作为驻村扶贫干部,杨文扑下身子抓扶贫,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这是初心的坚守,也是使命的担当。

《法治时空》记者:潘潇玮、杨春杰

编辑:陈星宇

▌来源:AHTV法制时空

▌审核:赵忠瀚

▌投稿/爆料/广告:(

1
查看完整版本: 保义镇张祠村扶贫队长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