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枝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医必有哲思
TUhjnbcbe - 2021/7/6 18:20:00
北京比较好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8593664.html

?

?大医必有哲思

——黄衍强院长治病救人的《易经》智慧管窥

《易经》中有一句名言:“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名言该怎么理解呢?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一句带有迷信色彩的话。其实不然。《系辞传》上说:“天之所助者,顺也。”老天所帮助的是那些顺应天道的人,也就是说,你顺应了天道,即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天道就会助你成功。这是一句大实话,何迷信之有?

四十年来,黄衍强为什么能由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医人,成长为一个遐迩闻名的治疗白血病、癌症的大医?其中有何奥秘?答案便是“有孚光亨”(见《易经》需卦)。“孚”这个字很有意思,上边是个“爪”,是母鸟的爪,下边的“子”代表蛋,是母鸟趴在蛋上孵小鸟。孵蛋孵出小鸟是有准日子的,鸡,鸡,三七二十一。鸭,鸭,四七二十八。绝对没有错,所以孚有诚的意思。“光亨”就是前途光明,一路亨通。黄衍强的“有孚”,就体现在对医圣张仲景“有孚”,对他的团队成员“有孚”,对他的徒弟“有孚”,尤其是对千千万万的患者“有孚”。他就是这么抱持着“有孚”的理念,矢志不渝,顽强拼搏,不畏艰辛地一路走来。苍天不负有心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黄衍强成功了,他率领他的团队在白血病、癌症治疗领域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四十年来,他一路艰辛一路歌,辛苦并快乐着。我非常喜欢他那句质朴而又蕴含哲理的表达: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不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

年4月,我在南京工作期间查出了患有急非淋白血病M4。白血病是个要命的病,所医院的黄衍强院长,在他的精心治疗与指导下,我终于获得了新生。至今已历一十五个春秋,我今年83岁了。

我接受黄衍强院长的治疗,跟他有过多次接触。他是一个对传统医学情有独钟,视事业如生命的人。他深得传统医学之精髓,又不墨守成规,富于创新意识。他看病肯动脑筋,有哲学头脑。“医者,易也”,《易》是讲变化的。病人的病情各不相同,又会有发展、变化。作为医者,就应当用变化的眼光来观察、分析病情、诊疗疾病,所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下边我想从一个患者的视角,谈谈黄院长治病救人中的《易经》智慧。

一、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易经》雷火丰卦,上卦为震,下卦为离,震为动,离为明,是说要想使事业丰大,一是要有眼光,二是要有行动力,二者各展其长,相互配合才能成功。

黄衍强院长虽为中医,但他并无门户之见,他认为,对于一个白血病患者来说,最理想的治疗应当是中西医治疗的优势互补,所谓“急则治标找西医,缓则治本找中医”。要实现中西医治疗的优势互补,就要抓住白血病治疗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

毛主席在《矛盾论》里说过:“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黄院长说,白血病的治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急性发作期。其主要矛盾应当是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争取尽早实现缓解。这是西医化疗的优势所在,当此之时就要尽快地看西医,上化疗。中医可从旁辅助,以减轻化疗中的毒副作用。二是持续缓解期。其主要矛盾是抗复发。而抗复发的关键又是固本培元。正气足了,气血充盈了,病邪就难以死灰复燃。这正是中医所擅长的,此时则应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

黄院长常用打仗的理论来解释这些问题。他说:在常规战争中,军队在攻占前方阵地时,往往先用装甲部队打过去,将前方夷为平地,这是攻打阵地。攻打之后需要守住阵地,这时就要步兵来发挥作用。这就是步坦协同作战理论。

遗憾的是,当前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机制尚未形成,更说不上健全。原因就在于还有许多人对传统医学怀有偏见,尤其是在血液病治疗领域。我因为要定期检查血常规、骨髓象,常和血液科的西医打交道。当我谈及接受了中医治疗时,就不以为然地说:你之所以没复发还是前期的化疗在起作用,中医治不了白血病!几年前,我还在电视上看到某院士跟几个老中医辩论,他说中医不科学,根据是中医没治好他父亲的伤寒病。“中医还有《伤寒论》的专著,也没有治好我父亲的伤寒病,我看这《伤寒论》也不咋的。”老中医反问他:“院士,你读过《伤寒论》吗?”他说“没读过。”“你既然没读过《伤寒论》,怎么知道《伤寒论》不行?”他无言以对。可见,与其说是偏见,不如说是无知,因为有偏见的人,压根儿对中医就一无所知。

二、五行生克,培本治根

五行学说,是《易经》的一个基本理论,揭示了世间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道理。即以五脏而言,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又生肝木。再说相克,则肝木克脾土,心火克肺金,脾土克肾水,肺金克肝木,肾水又克心火。

黄院长看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重视整体,重视脏腑之间的联系。我曾一度因为化疗而罹患肺炎,造成咳嗽、痰多、喘促。请黄院长诊治。他诊脉以后,对我说:“你这是肺脏的疾患,不能光治肺,还得健脾,调理脾胃。脾属土,土能生金,这叫‘培土生金’。”他给我开的方子是:射干10克,麻黄6克,冬花10克,半夏10克,细辛5克,紫菀20克,五味子6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陈皮10克,神曲10克。还让我服用成药参苓白术丸。

经过了黄院长的治疗,果然咳嗽基本上好了,痰也越来越少了。但查X光,肺部有炎性病灶阴影,喘促之声甚为明显。根据“培土生金”之说,便坚持每天习练唱京戏。因为“歌”于五行属脾,几年下来,不仅食欲好了,面色红润,而且喘促的状态也几乎消失。唱戏要气沉丹田,通过长期的气息训练,肺气得以宣通,所以不大喘了。

黄院长治病,重在培本与治根。他有一个著名的“臭水沟理论”。臭水沟里孳生了很多蚊蝇,西医的化疗好比用杀虫剂,一阵喷洒,蚊蝇便死了,但因为有臭水沟,蚊蝇孳生的环境没有变,所以还会有蚊蝇孳生出来。中医重点在治理臭水沟,让臭水沟变成清水湾,断了蚊蝇孳生的根儿,病就彻底解决了。在缓解期,他对病人主要施以扶正固本、益气养血、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从而提高人体的气血水平。人体的正气充盈了,体内的残留幼稚细胞就难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黄院长治疗过一个白血病患儿。在连续五年的调理过程中,患儿先后出现过中耳炎、腮腺炎、带状疱疹等病症。其实这都是在患儿身体里的热毒的反应。随着热毒被因势利导地排出体外,患儿的白血病也就得以痊愈。热毒便是幼稚细胞得以孳生的温床。热毒没了,病也就彻底地好了。正如黄院长所说,“人体感染了白血病病毒,不要一味地追求从数字上消灭幼稚细胞,而是要设法从根本上铲除产生幼稚细胞的土壤”。

黄院长还治疗过一个胰腺癌、并有多处肝转移的患者,上海权威专家断言顶多能活半年。经他诊断,辨证为肝胆湿热。他的治疗思路不是如有的医生那样,开上一大堆诸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之类的抗癌中草药,而是通过总体辨证,抓住主要矛盾,以调和肝胆、清利湿热为主攻方向。也就是着力于疏通“臭水沟”,降低水温,根除适宜癌细胞生长的环境与条件。由于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患者经过三年多的调理,其病灶竟奇迹般地消失,安全度过五年。

三、扶阳抑阴,战胜邪恶

扶阳抑阴是古代易学家一个重要的理念。以《杂卦传》的卦序表现得最为明显。全篇以乾卦起首,末以夬卦居终,义取“刚决柔,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之义。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到了最后,君子决去了小人,正义战胜了邪恶,还是乾的天下。

这一思想,反映在《黄帝内经》上,便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就是说人的气血水平比较高,充盈体内,外来的病邪就不能进来,戕害人体健康。

黄院长认为,正气与病邪是一对矛盾。经过若干次化疗,杀死了大量的白血病细胞,但不可能杀灭得十分干净,体内还是会有少量的白血病残留细胞。如果人体的免疫力足够强大,这些残留的白血病细胞就不可能兴风作浪。如果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它们就会趁虚而入,即所谓“邪之所凑,正气必虚”。

我有一个病友,化疗四五次,效果不错,医生打算给她做自体干细胞移植。干细胞也采集好了,医生嘱咐她在家休息一段时间,让身体恢复恢复,就可以回来进行移植了。可是刚回家没几天,她就回来了,据说是又复发了。我很奇怪:她的白血病细胞打得比较彻底,怎么几天下来就又复发了呢?后来想到“邪之所凑,正气必虚”的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多次化疗,她的气血阴阳水平已极度低下,所以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才得以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黄院长有个小学的老师,得了急性白血病,化疗了三次后,因为体质较差,不可能再继续化疗。院长评估了她身体的状况,便建议她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学会与病邪和平共处。她当时很不理解,病邪是个坏东西,只能跟它斗,怎么可以和平共处呢?可是经过黄院长益气养阴的治疗,她的身体状况一直还都可以,已经十余年了,坏细胞始终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还真的是实现了与病邪的和平共处。

这是什么道理呢?人体的正气好比是一座宝塔。宝塔镇邪妖,人体内的残留的幼稚细胞就是邪妖。只要人体的免疫力足够强大,宝塔始终巍然屹立,一直保持着高压的态势,病邪就不敢“乱说乱动”,还是可以保证天下太平的。所以争取长期带病生存是可行的。

四、爱护微阳,以养为主

《易经》剥卦是个消息卦,五阴剥一阳,最后的一阳是硕果仅存,所以该卦的卦辞明确告诉我们“不利有攸往”,即不可瞎折腾,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仅存的星星之火。多数白血病人经过化疗之后,都是身体极度虚弱,正与剥卦卦时相合。

黄衍强院长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的“药疗、食疗、体疗、心疗”四疗一体的治疗白血病的总体思路体现了《易经》的这一思想,是白血病缓解后抗复发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不利有攸往”,这就是告诫我们不可瞎折腾,乱折腾。要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要乱作为,要因其病情作为,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

黄院长治疗白血病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长时间存活下来的人,大都生活条件不好;相反越是生活条件好,乃至家庭条件优越,长期存活的就越少。有的是公众人物得了白血病,关心的人多多,其医疗条件自然是好的不得了,进行所谓“规范”的“上档次”的治疗。哪怕病人已是气血阴阳严重不足,乃至气息奄奄,还是要完成所谓的“规范”化疗,折腾来,折腾去,坏细胞是打光了,但最后的一星火种也熄灭了!

这让我想起了中学读过的《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种树,为什么能够棵棵活?他的经验最简单不过,就是把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把它丢在一旁,不去管它,不管就是管,甚或是更好的管。看起来是无为,其实是顺其天性而为。有的人关心太过,今天掐掐树皮,明天又摇晃摇晃树根,后天再浇浇水,施施肥,不停地折腾,反而把树给折腾死了。好心办了坏事,可见哲学思想不对也会杀人!

五、动明相资,处顺思危

在抗击疫情期间,国家在武汉极其神速地建设了火神山、医院。为什么以“火神山”“雷神山”来命名?其实那个地方并没有火神山、雷神山,其命名来自《易经》中的火雷噬嗑卦。这卦讲的是怎么搞定坏人。以火、雷来命名,意在说明,要想战胜病邪,一是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二是要有雷厉风行的行动力。

我对“黄氏四疗法”的治疗思路高度认同,体现了在白血病康复阶段,以药为辅、以养为主的基本策略。这体现了离卦的“明”,即洞察力。

决策正确,如果不能落实也是枉然。所以还得有雷卦的“动”,即执行力。

我在接受黄院长治疗的五年里,深感黄院长对于落实“黄氏四疗法”的重视。

他认为,病人的饮食要“素为主,八分饱。这样人体的碱性成分高,脾胃功能发挥良好,才能有利于身体的康复”。他还编写了《血液病饮食调理》一书,用以指导病人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食疗方案。我在化疗时感染了肺炎,而且久治不愈,老伴便根据这本书的指导,买来粳米、百合、银杏、梨、川贝等熬成粥,经常服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他还认为,“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能够提升我们的抗病能力。因为在快乐的运动中,能增加红细胞的携带氧气的能力”。为了落实黄院长的“体疗法”,我和老伴都参加了太极拳训练班,坚持每天早晨学练太极拳一小时。冬天气候严寒时则改为每天下午学练一小时。除阴雨、大雾、大风天气,一直坚持不辍。

黄院长极为重视心理的调整。他提倡,“平时多做好事,自得其乐,心花怒放,一种正能量充斥,从而启动了人体的抗病能力”。为了贯彻黄院长的这个意图,我选择了读书,我读的是《老子》《论语》和《易经》。这些书大都是讲个人品德的修养和看待事物的方法,充满了人生哲理与智慧。读了这些书,可以使人乐天知命,减少欲念,知足常乐,心气和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样的心态,无疑对固护人体的正气是十分有益的。这可以称之为“读书心疗”吧。

说到康复,人们只重视“形”的动,而忽视了“神”的动。黄院长则提倡“外动“与”内动”的结合。他大力推介气功,并提倡病人看一点佛经书。他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的生命力在于形与神俱,形与神是相互为用的。“形”健了,就为“神”奠定了物质基础;反之,欲念少了,心气和平了,“神”的动又促进了“形”的健,人的生命力也就提高了。这就应了我们常说的一句话: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心疗。

白血病人身处逆境,往往对医嘱十分重视,精心用意,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旦病情好转,处于顺境,又容易麻痹大意,自我放松。认为自己的血象、髓象很正常,跟生病前没有什么两样,放松了“抗复发”的弦,于是对医嘱就不那么在意了,甚而至于肆意践踏“红线”。

我在住院期间,有一个病友,是急非淋M2。第一次缓解后,他很高兴,自以为病完全好了,把医生的嘱咐抛到了九霄云外。回到家里天天打麻将,一打就打到深夜。家人苦口婆心地劝阻,他也不听,结果8个月后,得了一次感冒就复发了。他非常懊悔地对我说:“我是个医盲,不懂得,自以为好了,就不在乎了。”

《易经》中谈到了一个颇能发人深省的现象。豫卦六五“贞疾,恒不死”。是说六五爻今天有这个病,明天又有那个病,总之是疾病不断,整天病恹恹的。但若干年过去了,他还是活得好好的。

可是有些年富力强的人,觉得身体棒,有恃无恐,吸烟、酗酒,肥甘厚味,熬夜,疯狂地玩手机,无所不为,结果年纪轻轻,血管就堵了,装支架,搭桥,有的甚至偏瘫,猝死。

有病的反得长寿,健康者反而身体出了大问题。看似反常,实则其中有辩证法。《周易折中》对此作了中肯的分析:“苟使纵其欲而无病,则将一病不支,而亡也无日矣。唯其常有疾也,故常能忧惧警戒而得不死也。然所贵乎忧惧警戒者,以其能改变尔。”

黄院长会经常地给白血病完全缓解者敲警钟:要居安思危,绷紧“防复发”的弦,谨守“三不”红线,万万不可疏忽大意而造成不可挽回之危局。

六、医患交感,必有嘉泰

《易经》泰卦,是地天泰,是地在上,天在下。这是什么道理呢?坤卦阴气重浊,故下沉;乾卦阳气轻清,故上升。一个降,一个升,阴阳二气交相感应,所以必有嘉泰。于大自然就是风调雨顺,于社会就是天下太平。如果天在上,地在下,阴阳二气没有交集,那就是否塞不通了。同样,要治好病,也得要医患两个方面相互感应,否则就没戏。

黄院长认为,医生首先要有仁爱之心。他要求自己的徒弟:“大医治病,无欲无求,不问贫富,无论长幼,时存恻隐之心,常思救苦之志,视患者如至亲。每方每药,皆系性命,一针一剂,全系生死,故医者业不可不精。”什么叫大医,“大医精诚”,精是医术高明,诚是对病人有仁爱之心,医德高尚,所谓“德技双馨”。他这么要求徒弟,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他看病善于跟患者交流,能很快赢得患者的信任。西医擅长化疗,而黄院长则擅长“话疗”。我很欣赏“话疗”。有人怀疑,说话能治病?说话还真能治病。心魔能杀人,你看有的癌症病人、白血病人,得了病之后,恐惧,抑郁,烦躁,消沉,很快就死了,岂不是心魔杀人!话疗能制心魔,没了心魔,心态好了,不躁动,归于平静,自然对康复十分有利。

我第一次见到黄院长,就觉得十分投缘,我觉得这个人说话诚恳,没有架子,尊重病人,分析病情准确,到位,合情合理,让人心服口服,于是便有了信赖感与依从心,还没吃药,病就先自轻了三分。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黄院长在出差路过徐州时,还于年3月11日亲自登门回访了我。询问我康复的情况,并为我把脉、处方。询问老伴照顾我的情况认为这对病人康复至为重要,并让助手将老伴照顾我的经验记录下来,并整理成论文。向来都是患者登门求医,哪里有医生探访病人的?这让我十分感动。

说到医患关系,现在屡屡出现伤医的事件。该怎么去应对?《易经》履卦卦象十分有趣:前边是一只大老虎,后边有个人跟在老虎的后面。跟着老虎走,还要让老虎不吃你,这个人该怎么办?回答是:“悦而应乎乾。”再刚再猛的人也不会对一个笑脸相迎的人发火。作为医生,要“悦而应乎乾”。医生如黄衍强者,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的痛痒,看病耐心、细心、富有责任心。病人处于弱势,他感激你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打你,伤你?

七、取象比类,“话疗”有方

医生与患者交流,有交流的愿望是一回事,有无交流的技巧又是一回事。众所周知,中医博大精深,理论深奥,要让没有中医常识的患者明了其中的道理谈何容易!可是黄院长却有“话疗”的绝招,——能把深奥的中医知识讲得浅显易懂,而且形象生动。

我在患病初期,幼稚细胞达到了58.8%,而血红蛋白只有75克,面色苍白,一爬楼就喘。一次,我请教黄院长:为什么幼稚细胞多了,血红蛋白就会下降?黄院长解释说:“这跟种庄稼是一个理儿,幼稚细胞好比杂草,血红蛋白好比庄稼。你想啊,如果地里长满了杂草,庄稼还能长得好吗?所以在急性期,幼稚细胞恶性繁殖的时候,要上化疗,大量杀灭幼稚细胞。这就好比地里的杂草多了,就要除草。”他三言两语,就把这个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有一次,黄院长开过了药方,嘱咐我说:“不要吃羊肉,也不要吃辣椒等辛辣食品。”我喜欢喝羊肉汤,也喜欢吃辣,有些不舍,就问“这是什么道理”。黄院长解答道:“我给你说过‘臭水沟理论’。臭水沟不光是臭,还得水温高,才能孳生蚊蝇。到了冬天,臭水沟还能孳生蚊蝇吗?所以我们治疗白血病,除了活血化瘀,还要清热凉血。羊肉、辣椒都是热性的,我这边给你降水温,你那边吃羊肉、辣椒等热性食品,清热凉血的效果不就打折扣了吗?”原来如此!听了这一番透彻的讲解,我心服口服,康复期间,羊肉、辣椒从未沾唇。

黄院长耳提面命地告诫我:不要劳累,不要生气,不要感冒。我是研究母语教育的,读书、写东西是常态,并且养成了习惯。在康复期间,依然不断地读书、写东西。黄院长知道了这个情况,就提醒我:“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读书、写东西要有节制。多了也会劳累,耗伤气血。”我说,读书、写东西,身不动,膀不摇,怎么能累着?他说:“不然,点亮的电灯泡也是不动的,但要耗电。经常用眼,也是要耗伤阴血的。肝开窍于目,而肝是藏血的,所以《内经》上说‘久视伤血’。”一语点醒懵懂人。从那以后,我便在看书、写作上有所节制,每天读书、写作控制在两个小时之内,晚上十点钟以前准时上床。

黄院长“话疗”有方,他用患者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作比方来说明医理,这正是《易经》在表达方式上的智慧所在。朱熹说:“《易》说一个物,非真是一个物,如说龙非真龙。”《易经》乾卦,通篇以龙为象,讲了潜龙、现龙、惕龙、跃龙、飞龙、亢龙,它不是在讲龙的成长过程,而是在揭示一个事物发展的周期律,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这就是取象比类,或者叫做“象思维”。

大道至简。把简单的说得十分玄乎,让人听不懂,不是本事;把复杂的说得通俗易懂,十分接地气,才是本事,黄院长就有这样的本事。医患沟通,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或满不在乎的心理,增强患者的信心与对医生的依从性,无疑能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效果。正如《系辞传》上所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八、医者易也,医者艺也

“医者易也,医者艺也。”我特别赞赏黄院长经常说的这两句话。为什么赞赏?因为这两句话道出了医者的最高境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要有洞察几微之功,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医师并不缺乏,缺乏的是名医。庸医并非什么都不懂,一般的医疗原理和治病套路还是懂得的,庸就庸在看不透症。尤其是比较复杂的疾病,本来是热证,却显示出一片寒象。本来是很重的白血病,初起时低烧不退,怎么看都像是一般的感冒。多有误诊。证断得不对,当然用药也就南辕北辙,越治越严重,甚至延误了医治的时机,所以说“庸医杀人”。而高明的医生则有洞察几微之功。何谓几微?《易经·系辞传》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就是疾病中的蛛丝马迹,或转瞬即逝的疾病表现,极易被医生忽略。而高明的医生,就有这样的敏锐眼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有的白血病人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头重发热,血象较低。平庸的医生看到病人一片虚象,便重用人参、黄芪、地黄、阿胶等来补养气血。虚了就要补,这似乎并没有错。可是越补体力越差,血象越低,有的还补出了一些新的毛病,如食欲不振、恶心、胸闷等。

为什么会越补越虚呢?对此黄衍强解释说:你看到过涂饰墙壁吗?如果直接将涂料涂在布满灰尘的墙壁上,肯定是粘不住的。必须先把墙壁上的灰尘、污渍洗刷掉,然后再刷涂料,就能粘得比较牢固了。治白血病、癌症也是这个道理。有的病人虽然一片虚象,但其舌苔是黄腻的,说明体内有湿热或热毒壅滞,他们的气虚、血虚之象多与湿热或热毒相关,所以先要清利湿热或清热解毒,然后再来补气养血,即所谓先除尘再刷墙。有的患者气血虚弱,纯属湿热或热毒所致,所以只要清利了湿热或热毒,气血水平自会慢慢恢复,不用补就达到了补的效果。

二是要有治病的巧思,要有跨界融合、联想推移的思维品质。

有一次,他给我谈到治病的体验。他说,治病有时也会有灵感出现,好像有神助一般。我当时有些不解,诗人创作靠灵感,所谓“神来之笔”。看病是科学,能跟艺术划等号吗?

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这就是一种职业敏感。孟子云:“大匠能诲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学习任何一门技艺,都要经过“知、会、熟、化”这么几个阶段。即以看病而言,医理懂了,并不一定能看病,要通过一个阶段的实习,才能进入临床。会看病了,不一定熟练。从医数年,经验积累得多了,才渐趋熟练。“化”是最高境界,所谓出神入化、左右逢源。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懂得规矩容易,要看病看得“巧”,那就全靠个人的修炼了。这必须是对事业情有独钟,全身心地投入,甚而至于如痴如醉,才会有这样的境界出现。

作为一个献身于治疗白血病、癌症事业的中医人,在职业敏感养成的过程中,注意力经常指向与中医辨证施治有关的种种事物。久而久之,由于这种注意力指向的大量重复,就能使得大脑中反映与白血病、癌症治疗相关事物的神经细胞得到高度分化,因而医者对于白血病、癌症等疾病的认识便会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深刻,与此相应的思考活动也会变得越来越敏捷,越来越灵活,越来越睿智,越来越善于跨界融合,联想推移。这便是“灵感”、“神来之笔”产生的心理基础。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化境”。

大医必有哲思,哲思必得之于格物致知的诚笃,必得之于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年3月,黄衍强院长来徐州回访。我曾赋小诗为赠。即以这首小诗作为此文的结语:

从来患者叩医门,

鲜见大医访病人。

一点灵犀通素问,

万般慈爱感群伦。

良医良相皆仁术,

济世济人尽佛心。

最是偕游难忘处,

高山流水话知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医必有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