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委宣传部、甘孜州文联、甘孜日报社联合推出文化类朗读栏目“康巴?悦读”,让你随时随地通过声音进行阅读。悦读旨在通过对康巴作家群优秀作家原创作品的诵读、录音制作,对音乐、图片、文字的整合与重塑,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在移动端倾听与分享优秀作品的互动栏目。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州内知名作家的作品,更欢迎读者踊跃投稿,分享专属于自己的故事。
无须特地留出时间空间逐字逐句读书,
不论你是走在路上,在公交或的士上,
独自吃饭,还是百无聊赖地做着家务,
都可以通过悦读用你的耳朵进行阅读。
▼▼
“康巴?悦读”第四十二期,请欣赏康巴作家群优秀青年作家雍西的原创作品《弦音声声》。
点击,用你的耳朵开始阅读吧
▼
《弦音声声》
■雍西
多年以后,在靠河而居的每一个夜晚,耶戈查木,浸染了大茶混着松光的气味,一遍遍回荡在屋子氤氲的灯色里,那把龙头弦胡靠在不远处的阴影中。阿爷离去后,它沉寂得就像一块毫无生命力的木头。一个寒冷冬日,我把它从阴沉沉的都市带回了三山夹两河的小城。我固执地认为,即便要沉默,也该在明净的蓝里,沐浴高原炽烈的光。
沉默的弦胡每每会唤起远去记忆里充满弦音的幼年时光。在那个回次近公里外的鹏城也要需要颠簸整整两天的年代,少小离家的同乡们总是以“打平伙”的方式共同倾诉内心深处对故土的情感,这也是弦子重要的传承场。解放前在理塘做藏靴的阿爷也是在这样的场合与弦子不期而遇,从而深爱陪伴一生。童年的时光里,我和朋友白嘎整天蹲在报社的院坝角落里玩捉迷藏,滚着铁环围着康定城疯跑,或者拿着弹弓绷起石块去打半生不熟的涩苹果,然后被“打平伙”的长辈们揪着耳朵叫回吃饭。唱跳必然是每次聚会的保留节目。酒过三巡,阿爷们总是拿着弦胡兴致勃勃地边拉边唱,阿婆们随着节奏柔软起舞也唱和。他们跳弦子,唱藏戏调子,也唱酒歌山歌——老一辈人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意识的对年轻一代进行文化传授。
他们在春天的杜鹃林里跳,在夏季的草坝上跳,在秋日里的龙王塘跳,在寒冬里的火盆旁跳。也是在这样的场合里,我第一次看见了真正意义的弦舞。那一次,阿爷的朋友,风度儒雅的爷爷达瓦应邀起身,在众人专注的目光里表演了传统的弦子舞技——二十多年后,我早已忘记那曲子的名字,可那慢节奏抒情的一步一颤,点地旋转,恰到好处的肢体幅度,微笑自若的神情,举手投足间散发出弦舞优雅含蓄的文化气质,透着被典型农耕文化滋养的康南文化重镇在近一两百年内文化交融的痕迹。撩手不过眉,舞步幅度小的要求造就了鹏城弦舞的传统。为凸显高原奔放豪迈,受强节奏感的现代化影响舞台化后的长袖飞扬、顾盼流连的快节奏弦舞与传统弦舞的柔美气质之相去甚远,也更难在当下相见。
弦子对老一辈人的影响深刻程度超乎一般,这是至小铭刻在记忆里的印象。满眼茂绿的核桃树,浸入大茶香味的铜水瓢味道,巴曲河畔柳林里折下的树枝,曾几何时藏房底楼住圈未分的混杂气息,富有磁性的嗓音,白色的毪子衬衫,喧闹忙碌的亲人身影......在弦音存在的空间里,每一种气味和影象都成了象征的代名词。阿爷也总是怀揣这种思绪,蹙着眉头闭紧着双眼,待在夕阳的光线里自顾拉着弦胡。阿吉拉冲、降措岭岭、桑夺岭那、阿依洛穷、秀登教、耶戈查木......每每弦胡声音一起,阿婆就带着幼时的我悉心教授每一个动作,然后笑着看我在一次次重复的舞动里逐步熟练。
无论是在高原在移居盆地的日子,弦音仍然无时不刻充盈着老人们被岁月侵蚀得残缺不全的时光。逐渐衰老的阿爷曾灵活有力的指尖已变得缓慢,许多音调已按捺不稳,言语也逐渐少去,他终究是放下了心爱的弦胡。无数的日子里,他独自沉默在成都午后似晴非阴的光线里,往往对我说一句:放个弦子磁带吧。我便翻出县上出的每一盘弦子光碟,顺序播放—换牒—顺序播放,阿爷浑浊的眼睛突然就亮起来,佝偻的背从沙发里就直了起来。每每播放到耶戈查木,他半晌后又缓缓伏下身子,将头仰靠在沙发上,恢复蹙着眉头紧闭双眼的神情。
那一年春节假满,临走前,抱着阿爷亲亲他的额头告别,阿爷突然拉住我的手,用喉咙里含糊不清的声音类似央求的语气说,今年夏天带我回去吧,我要回去过央勒,和大家在龙王塘搭上帐篷好好的聚聚,看几天扎西雪哇,一起跳弦子,让弟弟来接我吧。我诓慰着阿爷,高龄衰弱的身体情况注定回去已经是个极难实现的梦,可得到应诺的阿爷还是像个小孩子般咧嘴笑得很开心,他并不知晓我们制造的善意谎言真相:平日活动范围不超过方圆五里的一生钟情弦子的弟弟,在和家人外出旅游的途中突发疾病早已离世两年有余。
那年春节前夕,只有两个人在家的安静下午,紧闭着双眼听着弦子的阿爷突然用颤弱的声音问我:你晓不晓得阿爷为什么喜欢耶戈查木?待在一边抱着书的我抬起头,茫然疑惑。阿爷顿了顿,缓缓地说:康区叛乱发生前夕,我奉命护送一位首长去昌都,要去拉萨办事的弟弟听说我在昌都,就过江顺路来看我。分别前那一夜,我们拉着弦胡,高高兴兴整整唱跳了一晚上,耶戈查木是跳得最多的。第二天,我们分路各自前行。没过多久,叛乱就发生了,弟弟在混乱中失去了讯息,再也没有找到......
生死两茫茫,这是阿爷第一次不再隐藏情感,直白倾述出的悲怆。
“亲爱的亲朋,相聚的时光多么开心,愿我们相聚永不分离,耶戈查木哟......”
弦音带给他们的,是绵延不绝的亲情与漫长思念。
文革的动荡年代里,阿爷的另一位老朋友虽身处艰难处境,可他总是倔强仰着头。落实政策后,朋友们聚在公园里,以一节藏戏选段和数曲弦音相贺,未曾屈服流过一滴眼泪的前辈,顿时融化在柔软的故乡音律里,止不住的泪流满面。
“身享幸福之时,谨防暴雪之苦;身临艰苦之时,深信东方日出……”
弦音带给他们的,是支撑理想的信念和傲然洁净的品行。
也想过弦音萌生的浪漫故事,曾试探着问阿婆关于革命岁月里的爱情,喜好弦子的她总是对我敷衍的笑,躲开话题不告诉我。
“洛洛,高山神树上面,飞来一只小鸟。洛洛,虽然叫个不停,只要心中一句话哦,洛洛......”
弦音带给他们的,是委婉含蓄的表达和悄然绽放的深沉情感。
后来逐渐明白,一首弦子的背后,总会有一个故事。或动人,或者凄婉。欢快的曲调背后,隐藏的也许是无法言喻的伤感。于老一辈,弦子早已渗进发肤血液,沁入骨髓灵魂。
有空回到鹏城的时候,时常静静坐在中山广场旁,望着不远处的巴山。为弦舞滋养一生的前人们,有的沉睡在故乡的土壤中,有的伴鹰盘旋天际,有的顺金沙的浪汇入海洋,有的随风融入福泽满布的草原,只剩被演绎千万遍的弦音还在华灯初上的夏邛夜色里回响。一首首弦子的歌词、曲调、舞蹈动作被完整传承给了年轻一辈,可我仍无从知晓,在浮躁的年代,弦音对后辈的价值归属和灵魂引领的深层意义,究竟还有多少。
耶戈查木,浸染了大茶混着松光的气味,还一遍遍回荡在屋子暖色的灯火里。阿爷的弦胡,仍靠在视线不远处的阴影中,静静注视着我。
作者简介
雍西,宣传工作者。愿美文与音乐诵读滋养一颗平静愉悦的心。
本期朗读者——杨苏斌
杨苏斌,藏族,巴塘人,60后,朗诵爱好者,现就职于康定。
除了为大家推送优秀的作品,我们更希望从大家的文字与声音中留住最温暖的康巴。为此,康巴悦读栏目自推出起长期公开接受读者投稿,希望能与每一个有故事、有才华、想倾诉的你在声音中相遇。
投稿要求
读者可以只投文字稿,也可以自己录音将文字稿与声音稿一起投出。稿件要求原创,内容不限,文字稿件字数要求字以内。投稿时除了“录音+文字”之外,请附上“个人简介+联系方式(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