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浮沉
1.含义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2.确定依据
①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
②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气味厚者多主沉降。
③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
④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
上述四点依据,在具体运用时应相互合参,并结合临床疗效,才能准确判定其性属升浮还是沉降。
3.所示效用
一般说,升浮类药物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沉降类药物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
4.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用药: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如饮食过多,胃腑拒纳欲作呕者,可用涌吐药,助胃气上逆,吐出食物,避免宿食伤胃。
(2)逆其病势用药:应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质,逆其病势趋向,使之尽快恢复正常,如胃失和降而上逆作吐者,须用和胃降逆之药,逆其病势,以复胃气和降之常。
(3)根据气机运行特点用药:根据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周而复始的特点,常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用药方法。
5.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6.影响因素
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炮制,某些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变,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等。二是配伍,在复方配伍中,少量性属升浮的药,在同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约;反之亦然。
归经
1.含义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2.理论基础与确定依据(1)理论基础:①藏象学说,它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又是中药归经的理论基础。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常导致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癫狂、痴呆、健忘、昏迷等症,分别选用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宁心安神)、朱砂(镇惊安神)、麝香(开窍醒神)等即可减轻或消除上述各症,就云其归心经。②经络学说,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即云该药归此经。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寒湿邪外客此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等等。(2)确定依据:①药物特性,以药物的形、色、气、味等特性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然按此确定药物的归经往往带有片面性,不太准确。②药物疗效,以药物的治病范围来确定药物的归经,十分准确。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3.表述方法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厥阴肝经等。
4.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首先,指导医生根据疾病表现的病变所属脏腑经络而选择用药。如治疗肺热咳喘,即选用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其次,指导医生根据脏腑经络病变的传变规律选择用药。由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可以互相影响,临床治疗各种病证并不是某经病单纯使用某经药,还要根据脏腑经络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疾病传变规律,选择归他经的药与之相配进行治疗。如咳嗽痰喘,治疗时就不能只选用归肺经的药,若为肝火犯肺所致,常以归肺经能清肺化痰的海蛤粉与归肝经能清热凉肝的青黛同用,使肝肺两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虚者,又当以归肺经的止咳化痰药与归脾经的健脾药同用,使痰消咳喘早愈。有毒与无毒
1.含义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2.“毒”的特性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物之能害人即为毒”,这是狭义的毒,似指今之药物的不良反应。广义的“毒”含义有二:一为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即是“毒”,“毒”即是药;二为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3.确定依据①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②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③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4.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5.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⑴品种混乱;⑵误服毒药;⑶用量过大;⑷炮制失度;⑸剂型失宜;⑹疗程过长;⑺配伍不当;⑻管理不善;⑼辨证不准;⑽个体差异;⑾离经悖法。6.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⑴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⑵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⑶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⑷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中药功效的分类与主治病症
1.中药的功效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对于药物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作用的高度概括。
每一味中药之功效的认定都经历了由初级渐进到高级的漫长过程。最初,人们只能认识到某药能防治某种疾病或调理机体的某种作用,这就是常说的单验方。这种单验方所表示的药物的主治病证,就是人们对药物治疗作用的最早认识。人们用文字把这些单验方的主治病证或对人体某一机能的调理效用,作为它的治疗作用记载于本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发展,通过临床反复实践与验证,人们对其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了解越来越多,认识也愈加深刻。最后,再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手段,将其初级功效,上升为高级功效,并不断补充完善。
2.中药功效的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①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如解表、发表、温里、攻里;散表热、清里热、散表寒、散里寒;补虚、泻实;补阴、滋阴、敛阴、补阳、助阳、温阳、回阳等。②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如散风、祛寒、清暑、渗湿、燥湿、化湿、润燥、清热、泻火、解毒;镇惊、定惊、解郁、安神、醒神;消食、消积、补虚、强身;生肌、敛疮、续筋接骨、解蛇虫毒等。③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如补气、行气、降气、敛气;养血、活血、止血、和血、摄血;生津、保津、化痰、涤痰、化饮、逐饮、利水、逐水等。④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如养心、清心、泻心火、补心血、通心脉;宣肺、温肺、清肺、润肺、敛肺、降肺气;通肠(便)、润肠、滑肠、涩肠;补脾、健脾、温脾、运脾、清脾热、补脾气、升脾阳;温胃、健胃、养胃、开胃、泻胃火、降逆止呕;疏肝清肝、养肝、暖肝、泻肝火、平肝、潜阳、养肝阴(血)、息肝风;利胆、清胆、温胆、利胆排石;温肾补肾、益肾、固肾、滋肾阴;补心气、助肾阳、暖肾气、补肾纳气、益肾填精、清利膀胱湿热、散膀胱冷气、通利三焦、健脑、醒脑、暖宫等。⑤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如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散少阴经风寒、降厥阴经上逆之寒气等。⑥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如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凉血解毒、散血解毒等。⑦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如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中焦湿热、清利下焦湿热、补中气、温中散寒等。(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①对因功效,如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补气、助阳、滋阴、养血;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气、活血、安神、开窍、潜阳、息风;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脓等。②对症功效;如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③对病证功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等。④对现代病症功效,如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等。3.中药的主治病证
中药主治病证的认定,主要是通过生活实践与临床实践而得。一来般说,中药主治病证的表述用语可分为三类:①病名类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②证名类主治病证,如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痘、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等。③症状名类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此外,在使用中医学病证名难于表述个别药物的主治病证时,也借用现代医学的病症名,如胃下垂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4.相互关系
(1)初级功效与高级功效:初级功效是高级功效的基础,而高级功效是初级功效的升华与提高。(2)功效与主治病证: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主治病证是确定中药功效的依据,功效又提示了中药的主治病证。(3)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内在联系:性能特点是论述其在性(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所显现的特点,也可称为作用机制或偏性所在;功效主治是论述其在临床治疗中所显现的效用与适应范围;配伍应用是依据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论述其在临床的具体应用。三者之间,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药物的性能特点统领并高度概括其功效主治,而功效主治又是其性能特点在防治疾病时的具体展现;药物的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是指导其配伍应用的基本依据,而配伍应用又是其性能特点与功效主治在防治疾病与强健身体时的具体运用。▓▓▓▓▓▓▓▓▓▓▓????努力加载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