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荣,年生于湖南浏阳,幼承庭训,师承出身。孙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同仁堂”代表人物中医大师之一,及第二届国医大师。他是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文献家。将从孙老对肿瘤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四诊八重”的诊断方法以及致“中和”理论治疗肿瘤的三个方面,向广大读者介绍孙老的治癌经验与学术思想。
一、六个方面认识肿瘤的病因病机
《中藏经·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论述较为全面,如“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营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也;发于皮毛者,肺之毒也;发于肌肉者,脾之毒也;发于骨髓者,肾之毒也;发于下者,阴肿之毒也;发于上者,阳中之毒也;发于外者,六腑之毒也;发于内者,五脏之毒也。”
孙光荣作为中医药文献研究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归纳中医古籍对肿瘤的病因,结合家传、师承及个人临床体悟,把肿瘤的病因病机总结为以下六个方面,包括遗传、情志、气滞、血瘀、痰凝和毒聚。[1]
1)遗传:
秉承于父母,或自身体质,决定了正气的强弱以及癌病的易患性和倾向性。
2)情志:
情志不遂或长期抑郁可造成气机不畅,久则导致气滞血瘀,郁而成块。如《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
3)气滞:
气机受阻而不畅,留而不行,久则发为有形之邪。
4)血瘀:
津液代谢失常,瘀血内停,留于局部,而成肿瘤。
5)痰凝:
津液代谢异常,痰饮内生,凝于局部,发为肿瘤。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述:“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
6)毒聚:
邪毒内侵,壅聚于局部,发为肿瘤。
二、肿瘤“四诊八重”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疗的特色,孙光荣把诊断方法总结为“四诊”和“八重”,前者即望、闻、问、切,后者包括重神形、重舌象、重声音、重气味、重现状、重参数、重脉象、重反馈,以诊断肿瘤患者。[1]
1)望诊(重神形、重舌象):
判断患者是否双眼失神、眼袋臃肿无华、脱形、步态不稳、消瘦无力;观察患者的舌体、舌苔、舌质,指甲、皮肤的光泽、瘀斑等情况。
2)闻诊(重声音、重气味):
分辨声嘶、声低、声亢、声哑等;辨局部的臭味、鱼腥味、尸气味、熏肉味或呼出的气体等。
3)问诊(重现状、重参数):
现状包含中医的“十问歌”等情况;参数为询问患者的既往史、家族史、治疗史、西医数据报告等。
4)切诊(重脉象、重反馈):
判断有无胃气、根、间歇、屋漏、鱼翔、雀啄等脉;了解患者对于肿瘤的情况,判断肿瘤是否可以推移、或坚硬、疼痛、能否受压等。
三、运用致“中和”理论治疗肿瘤
孙光荣提倡“中和”学术理念,他论述“中和是机体阴阳平衡稳态的基本态势,中和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诊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体健康的精、气、神稳态的描述。[2]
《素问·调经论》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孙老认为,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顺逆、生死等,都离不开阴阳总纲,离不开气血的稳态——“中和”;无论生理、病理,无论病位在脏腑、经络、皮肉、筋骨等,都离不开气血的“中和”。他在临床实践中,采用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的治疗方法,以求人体气血达到“中和”的稳态。
孙老的治癌基本方名为孙光荣扶正抑瘤汤,由生晒参(10g)、生北芪(15g)、紫丹参(10g)、天葵子(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珍珠母(12g)、制鳖甲(12g)、山慈姑(12g)组成,随症加减。方中选用了益气活血药、清热解毒药、软坚散结药,以达到扶正抑瘤的功效。
前三味药,即生晒参、生北芪及紫丹参,为孙老常用的“角药”,为自拟“调气活血抑邪汤”,体现了孙老擅调气血以达“中和”和“重气血、调气血、畅气血”的治疗思想。[3]
结语
国医大师孙光荣行医半个世纪以来,提倡“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擅长以调阴阳、和气血为纲治疗疑难杂症,其用药贵精且剂量小,调之使气血达到中和的动态平衡。他治疗癌症独特的学术思想值得同仁们学习,后期将介绍孙老治癌的经验及病案。
参考文献1.刘应科,孙光荣.肿瘤病症辨治心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36(3):2-3.
2.郭明明,吴浩恺,孙文政.明医——孙光荣教授走过来的七十年[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
3.杨建宇,李彦知,张文娟,王兴,孙文政,裴蓓,郑黎.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和医派诊疗肿瘤学术经验点滴[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月刊.,9(13):5-6.
责任编辑:Edita排版编辑:Edita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医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