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越南槐的干燥根和根茎。
性味归经:
苦,寒。有毒。归肺、胃、心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主治病症:
1)火毒蕴结之咽喉肿痛,肺热咳嗽。
2)牙龈肿痛,痈肿疮毒,湿热黄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磨汁服。
外用:适量,煎汤含漱,或研末涂敷。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有毒,故内服不宜过量,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服。
马齿苋
来源
本品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归经
酸,寒。归大肠、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酸寒清解,质地滑利,入大肠与肝经。既清热凉血而解毒止血,又滑肠而导湿热邪毒从大肠排出,且味不苦易服,故善治热毒血痢、疮肿、血热崩漏、便血。此外,兼利尿通淋,治热淋、血淋可投。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
主治病证
1)热毒血病,热毒疮痛。
2)血热崩漏、便血。
3)热淋,血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干品9~15g,鲜品30~60g;或鲜品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止血宜用鲜品捣汁服。
使用注意
本品寒滑,故脾虚便溏或泄泻者不宜服。
大血藤
来源:
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又称红藤。
秋、冬二季采收,除去侧枝,截段,干燥。切厚片,生用。
性味归经:
苦、平。归大肠、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祛风通络。
主治病证
1)肠痈腹痛,痈肿疮毒。
2)跌打损伤,痛经,经闭,产后瘀阻。
3)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浸酒、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本品苦泄行血,故孕妇慎。
白花蛇舌草
来源: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
苦、甘,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泄,甘寒渗利,既入肺、胃经,又入大、小肠经。善清热解毒、消散痈肿,治疮痈、咽痛、肠痈;能解蛇毒、利湿、抗癌,治毒蛇咬伤、热淋及癌肿。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利湿。
主治病证
(1)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肠痈,毒蛇咬伤。
(2)热淋涩痛,小便不利。
(3)胃癌,食管癌,直肠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0g,鲜品加倍;
或鲜品绞汁。
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本品寒凉清利,故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服。
野菊花
来源:
为菊科植物野菊的干燥头状花序。
秋、冬二季花初开时采摘,晒干,生用。
性味归经:
苦、辛,微甘、微寒。归肺、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平肝
主治病证
1)疗疮痈肿。
2)风热感冒,咽喉肿痛。
3)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本品苦辛性寒,故脾胃虚寒者慎服。
地锦草
来源: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地锦或斑地锦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
苦、味辛,性平。归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湿退黄。用于痢疾,泄泻,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疮疖痈肿,湿热黄疸。
主治病症:
1、热毒泻痢,疮疖痈肿,毒蛇咬伤。
2、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3、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鲜品捣烂加米酒取汁。
外用:适量,研末掺,或鲜品捣敷
紫花地丁
来源
本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心、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泄,入心、肝经。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善治疗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兼治目赤肿痛及毒蛇咬伤。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病证
(1)疗疮肿毒,痈疽发背,丹毒,乳痈,肠痈。
(2)目赤肿痛。
(3)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故阴疽疮疡慎用。
附注
本品来源复杂,除本种外,还有堇菜科犁头草、豆科米口袋、罂粟科紫堇等,用当注意。
金荞麦
来源:为蓼科植物野荞麦的根茎。
性味归经
苦,平。归肺、脾、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祛痰排脓,散瘀止痛。
主治病证
(1)肺痈,瘰疬,疮疖,毒蛇咬伤。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3)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痛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绞汁涂。
使用注意
本品微寒,能缓通大便,故脾虚便塘者慎服。
鸦胆子
来源
本品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
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寒清燥,并有小毒,主入大肠,兼入肝经。内服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善治热毒血痢、休息痢及疟疾。外用腐蚀赘疣,治鸡眼、赘疣。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症,腐蚀赘疣。
主治病证
(1)热毒血痢,休息痢。
(2)疟疾。
(3)赘疣,鸡眼(外用)。
用法用量
内服:每次10-15粒(治疟疾)或10-30粒(治痢),或0.5-2g,每日3次。味极苦,不宜入煎剂,应去壳取仁,装入胶囊,或以龙眼肉或馍皮包裹吞服。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鸦胆子油局部涂敷。
使用注意
本品有小毒,能刺激胃肠道、损害肝肾,故宜中病即止,不可多用久服;孕妇、婴幼儿慎用,脾胃虚弱、胃肠出血、肝肾病患者忌服。
垂盆草
来源
本品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干燥全草。
性味归经
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
性能特点
本品甘淡渗利,凉能清解,主入肝、胆,兼入小肠经。善清热解毒、利温退黄,治湿热黄疸常用,治疮肿及蛇伤可投。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主治病证
(1)疮疡肿毒,毒蛇咬伤,水火烫伤。
(2)湿热黄疸,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干品10-30g,鲜品50-g;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秦皮
来源:
本品为木犀科植物苦枥白蜡树白蜡树尖叶白蜡树或宿柱白蜡树的干燥枝皮或干皮。
性味归经:
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性能特点:
本品苦燥泄,涩能敛,寒清解,主入大肠,兼入肝、胆,有涩而不敛邪之优点。既清热解毒止痢,为治热毒泻痢之要药;又清热燥湿止带,为治湿热带下之佳品;还清肝泄热明目,为治目赤肿痛所常用。
功效:
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
主治病证:
(1)湿热泻痢。
(2)赤白带下。
(3)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水煎洗眼。
使用注意
本品苦寒,故脾胃虚寒者忌服。
马勃
来源:本品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大马勃或紫色马勃的干燥子实体。
性味归经
辛,平。归肺经。
性能特点
本品辛散质轻,平而偏凉,专入肺经。既善清散肺经邪热而解毒、消肿、利咽,治风热或肺热之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又能止血,治血热吐衄与外伤出血。
功效
清肺,解毒,利咽,止血。
主治病证
1)风热或肺热之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血热吐衄,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木蝴蝶
来源: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成熟种子。
性味归经:
苦、甘,凉。归肺、肝、胃经。
功效:
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主治病证
(1)咽喉肿痛,音哑。
(2)肝胃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末,或入丸散。
半枝莲
来源:唇形科植物半枝莲的全草。
性味归经
味辛、苦,性寒。归肺经、肝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性能特点
本品辛能行散,苦寒清泄,入肺、肝、肾经。既清解热毒与蛇毒,又散淤凉血而止血,还清热利水而通淋消肿,尤善治毒蛇咬伤、疮肿与癌肿。
主治病证
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癌肿。
2)跌打损伤,吐血衄血。
3)大腹水肿,血淋涩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干品15-30g,鲜品30-60g。
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本品性寒而散淤血,故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