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以宇宙天道文明为意识主导,以人亼统摄时空场为人文核心,将自然界五行规律观察与推绎,形成独特的五行智慧与行为,产生以机统摄的思维行为,从而全面掌控与管理人类的基本人文活动与生命健康,称之为机统五行。简单的说,随机理解掌握运用五行的思维与行为。是天道文明主导下的亼毉學研究者,必须掌握的基础。
先了解这几个关键字的意思,机的繁体字是機,木字旁古时候表示木制的东西,戌时是晚上七点至九点,两个玄表示玄之又玄,字面理解成:晚上七至九点,一个玄之又玄木制的东西,发生的变化,但不是我们要讲的东西。机是机器的机。五行重点是指古代天道文明体系下,人们认识的五种基本的条件和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五种元素,尤其是和天地之间发生的变化,总结成一套规律,我们称之为五行,木火土金水,我们称之为物质。物质包含物体,物象,是有形的,有形可辨,有象可察。五元是无形的。如果我们停留在木火土金水的生克乘侮关系,那是老生常谈,那是五行最基本的自然规律,现在来讲木火土金水是有形的,物质的。我们所观察的木火土金水是确实存在的东西,人类在地球上观察到的物种,自然本来就拥有的一些东西,五种物质相互关系,构成我们地球生生不息的源泉,非常恰当又不失概念,解释了万物生长的一些规律,万物生态链的发展,用五行论成功解决了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和对生命的管理问题,这是一个大的飞跃。这起码我们中医建立了木火土金水的关系,五行的分类关系中,明白它们的属性关系,西医的系统分法也不及我们五行的分法。西医的分法,消化系统,分泌系统,血循环系统,仅仅停留在解剖和生理功能意义的分类上,而我们中医分类显得很牛,五脏六腑分为十一类,实际上只有五类,五脏六腑是十一个脏腑,十二条经络,在长沙出土的文献中,十一条经脉,中间心包经那条经脉没有了,这是个疑问,值得探讨,应该十二经络有十二脏腑,为什么把手厥阴心包经膻脏去掉呢?春秋至西汉时期,五行学说全面运用到经络中有关系。按五行学说来解释,中医也是成功的一次校正和连接。
五行本义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五行的本义,最早记载来源于《尚书洪范》这本书。木火土金水的意义何在?谁总结这五种元素运行规律和所起作用?具有超级天道智慧的人提出五行概念,再由一批人把五行概念成功的引进我们人体的脏腑和经络上,进行阐述,从而构成了以天道文明为体系的传统医学体系。不仅对我们汉医有影响,包括藏医,苗医,少数民族医学体系中都有影响。真正的中医应该包括中国所有的传统医学。现代我们所学的中医以汉人为主导医学体系,其余的多多少少被汉化。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五行"一词,最早出处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五行学说的形成可能有多条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已有考证;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四方"、"四土"的记载,东、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观念在商代后期已经形成。这种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完成,如《墨子·贵义》有时序和方位,如《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史记·天官书》有对四季天象方位的观测做记录。其三,是来源于西周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五材学说",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则导源于六府。古代有木、火、土、金、水、谷六府主管事务,周幽王之后撤销谷府,逐渐形成"五材"。《国语·鲁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记载,春秋时期,五行基本确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则有五行。五行之统
我们所说的五行需要人类来观察,人站在自身的利益基础上,自身的体会,自身的观察,自身的掌握规律,自身的发现,是古人的智慧,古人的天道智慧。五行的规律一种是生的规律,一种是克的规律,五行的生克都是正常,有人说生是好的,克就是不好的,五行的相生才构成生态循环发展,五行的相克才构成每一行不会太过,所以地球才会良性的自然循环,这是非常环保,非常生态的良性循环,万物生长都有一套自生自灭的体系,人类现在搞的科学环保,花那么大的力气,还不如回头看中医五行的生克规律,早就把那生态环境生克规律讲得很清楚。生态之间不正常的变化为乘侮,是病态。在我们习惯,意识中认为生是正常的,克是不正常的,克是制约,动态性追求一种平衡。乘是指某一东西克另一样,但太强大了。如木克土,树木长在土壤里,根系发达把土控制住了,不至于流失,但是这树长得特别大,树又特别多,土又很少,树就不固土了,把土的能量消耗掉,土消化掉,木气过盛,造成土的流失,土的贫瘠。木和土的关系只能制约,不能过盛,这才能生态平衡。如果土很多,树很小,土气盛,这棵树生存也是很艰难的,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就长不了大树林,土气太盛,不利于树木的生长,生长的比较缓慢,但不是树木就死了。这是生态环境的相侮。中医的乘侮关系:木属肝,土属脾,它们的关系是相克的。你的情绪,情志包括你的感情,疏泄与脾功能相关联的,如果心情很好,你的脾胃功能也好,能吃能喝,整个情况非常正常,感觉到做人的情感表达,意识方面的配合,是一个合谐的现象,木克土正常。如果相侮,就是土气太盛,吃得太饱,吃太多肉食,脾胃消化不动,这时土侮木,肝疏泄不动,多余的东西堆积起来,变成了肝气郁结,西医里讲的脂肪肝,如果常吃海鲜,动物之类,肝内长血管瘤,尤其三四十岁的女人最易长肝内血管瘤。五行的乘侮是种病态关系。生克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机统木行
木代表了地球上有所植物,是地球生命开始的征象。早期人类的食、住、衣、药、装饰物、工具等乃至巫术用品无不取自植物。绿色植物借助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养育了一切生物,人类及许多生物所需的氧气全系35亿年以来植物借光合作用所产生。原始人先是采集植物,以后进而种植植物,自农业人口定居之后才出现了人类文明。人类在这些活动中积累的知识便构成植物科学的基础。所有的动物都要依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把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释放出氧气来维持其生活。植物是人类衣、食、用、住、行原料的直接或间接来源,是维持生物圈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生命的起源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DNA和原生浆液。植物伊始距今二十五亿年前(元古代),地球史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属于菌类和藻类,其后藻类一度非常繁盛。直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志留纪),绿藻摆脱了水域环境的束缚,首次登陆大地,进化为裸蕨类植物和蕨类植物。为大地首次添上绿装。三亿六千万年前(石炭纪),裸蕨灭绝,蕨类植物衰落。代之而起是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和种子蕨类,形成沼泽森林。植物共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茎是植物体中轴部分。直立或匍匐于水中,茎上生有分枝,分枝顶端具有分生细胞,进行顶端生长。茎一般分化成短的节和长的节间两部分。茎具有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以及支持叶、花和果实在一定空间的作用。有的茎还具有光合作用、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的功能。叶是维管植物营养器官之一。功能为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有蒸腾作用提供根系从外界吸收水和矿质营养的动力。花是具有繁殖功能的变态短枝。果实主要是作为传播种子的媒介。种子具有繁殖和传播的作用,种子还有种种适于传播或抵抗不良条件的结构,为植物的种族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木行是动物生命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之一。书上讲的比较含糊,在原始的天道文明下,怎样木生火?不能用现代的思想。古人木生火有几套体系。第一种钻木取火,让木头摩擦发热最终取火,木头通过高温度的摩擦,让木头燃烧,第二种,木含有大量的易燃物质,在一定的温度之下,易发生自燃现象。第三雷击起火。古人通过钻木取火,是通过人的活动产生,不属于自然,人同动物一样是地球上的寄生者,不是创造者,人类不能创造地球,改变地球,只能毁灭地球。所以钻木取火不认可。自燃不论现代还是古代都会发生,干裂的木头,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自燃,在一些原始森林里,树叶树木经过阳光的灼热,露水浸润,湿热达到一定程度,一些油质树木很容易发生火灾。古人觉得怎么无缘无故的就着火,很奇怪。这种自燃现象在大自然中自然存在的,在夏天的时候,太阳过度的高温,如果有的树木分泌的高油质就很容易起火。第三种雷击生火,夏天,打雷比较多,尤其在南方,一年四季都打雷,雷击房屋,石头都不着火,雷击到木就会着火,古人认为木能生火,并且把火种保留起来。木生火给我们的启示:木属肝,肝主疏泄,肝主调畅情志,肝藏血,肝的特性具有木的特性,任何树木都含自己的油汁,这油汁就是血,木藏的是汁,肝藏的血,树枝随着风摆动,树长得非常旺盛,同样我们的肝主调畅情志功能,人有喜怒哀乐,经常走走看看,聊聊天,象树木一样飘来飘去,目的是调节人的情志。万事皆有灵,植物也有它的语言,它的灵气,我们要善待它。肝属木,地球上属木的植物都属于木,我们的肝脏也起这样的作用,肝藏血,调畅情志,主疏泄。木生火,有自燃的现象,看看人类的肝脏是如何损失的:钻木取火,经常干活伤肝,暴怒伤肝,真正的伤肝,有的人过度的劳累,类似钻木取火。自燃,我们的肝,气虚伤神,经常瘀积许多恶气,这里看不顺眼,那也看不顺眼,慢慢的会自燃,有的人肝火旺盛,有的人特忍耐,忍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燃,肝火旺盛,肝阳上亢,问题变得严重,这是自燃现象。雷击是意外的东西,类似精神上的打击,情感上的冲击,情绪的大起大落。肝主调畅情志,这种情况,肝调和不过来。中风,精神病发疯也与肝有关。木头也生病,木上长菌,长虫,树木受了许多影响,长了肿瘤。许多茎藤植物喜欢攀爬在树木上,吸取营养,类似今天说的肿瘤。我们学中医有时候死记硬背,学五行就是让你在某一特性上联系到脏腑上,这一点是西医不具备的。机统火行
火是熊熊大火燃烧的意思,火也有三种含义,第一木生火,自燃现象的火,第二种天火,还有一种地火。木生火含有人工的因素。天火,我们每天都享受着天火的光和热,天火就是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这里的火跟木没关系了,天火比木火还重要。地火是火山爆发,天火和地火是人类到目前为止,无法掌控的火,但是它们存在。凡是觉得五行体系的火是木点燃的火是谬论,我们要遵循它的博大性和天道自然性,才是真正的东西。火会联系到中医讲的心,首先心跟肝脏有关系,情绪好心也会很好,心藏神,肝藏魂,木生火,生克关系正常,生生不息。每个人平和自己的心情,调畅自己的情志,这样利于心脏,有的人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对自己的情感,精神刺激,伤肝伤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心脏的温度决定体内的温度。如果心脏功能很差,血都是凉的,中医讲心血热,心火亢盛。所以我们不要激动,一激动,心脏嘣哒嘣哒,脸都是红的,血热,这是心脏功能。心为君主之官,因为心为天火,万物生长靠太阳。心藏神,非常神秘。君不明,则十二官为。地火,中医老是讲水火既济,水火要保持很温暖,不冷也不热才可以,地火藏在里面。天火就是一种能量,我们的心脏每天自主的运动,是本身的一种地火能量,如果心脏不断的嘣哒嘣哒是过速,那人就没了。如果嘣哒-嘣-哒是动脉关闭不全,不能动了,是地火不行。地火是心阳之中的地火,是本质的东西。经常说的心脏病是地火产生的问题。情志造成的心脏病是木火造成的,神志造成的问题是天火问题。明白五行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内在脏器的五行关系中搭配,产生一种思维和理解,学会五行,对未来搭配五脏,五行推绎中起重要作用。机统土行
土也有三种土,经常讲的火生土,传统的就是说火烧成灰尽变成土了。第一种通过树木燃烧变成灰尽成为的土,用一个字“尽”,尽就是没了。土的生存还有一种土,是地球的一种重要成份。土的成份是很小的一种颗粒,微小的颗粒在一起。另外一种土是石头,石化成土,解释了一种现象,经过无数次的分化,风吹雨晒,大大的石头分化成细细的灰尘,石化土。土的脏腑是脾,中医脾主运化,运化有两种功能,一种运化水谷,另一种运化水湿,还有升清降浊的作用及脾统血的效果。脾为父母,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繁殖我们的躯体,变成人之后,通过脾胃运化使我们变的强壮。土为万物之母,万物生长靠太阳。人类生存第一靠土,第二靠太阳。中医治脾贯穿一生。小时候治脾,年轻的时候也治脾。现代社会生活好了,把脾治坏了,垃圾食品太多,土也被污染,毒土里种庄稼,我们吃了许多毒素,造成脾虚体质,痰湿体质,脾阳不足,脾血不足,都是这个地方造成的。环境就造成水土流失,土变成泥泞,长期干旱,土失去湿润。土有强大的运化水湿功能。脾好的话,喝最多也没问题,能运化出去。土好的话,长的东西好,还好吃,土不好的话,不长东西。《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脾胃乃伤。我们的生活不规律,造成脾胃问题。脾统血,还生血。血是一种精微的物质,肝脏需要血,放给肝脏,心脏需要血就放给心脏,脾既是生产机构,也是管理机构。肝脏是调理机构,心脏是用血的专门机构,心脏就会嘣哒嘣哒跳,没啥用处。石化土,人在吃精微的物质时候,需要吃点矿物质,矿物质就是石化。也可理解成人类吃青菜等有机物的同时,也需要无机物,无机物为矿物质,但矿物质也不能吃太多,胆结石,肾结石。机统金行
金:在五行中,是比较坚硬的,有形状的,经过特定条件改变成其它形状,但还是原来特性。不象木土一烧就成灰了。只是变成另外的形状。考古发现商代就有青铜器,但金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金属经过高温可以打造许多东西,如兵器,农用锄头。造工具,冶金都是人参与的。金不完全代表金属,金的本义就是石土。石土没有感情的,但有形状,圆的,方的,形状变化的,如大的石头经过锻造成小石头,天道五行的规律就是天道自然的东西,没有人为的参与。金是矿石。还有土石是金,这样理解土里藏着石头,古人挖土经常挖到坚硬,有形的石头,里面含有金的元素,土藏金。这比较符合天道的自然规律。金的来源还有一种,据研究表明,地球上的许多物质来源于外星球无数次撞击产生的,这种金是陨石。还有种是人类发现的,通过高温烧化炼制的坚硬的东西。每个五行中,都有人参与的东西,都可以人造五行。金属肺,肺象个气泡的东西,肺在中医里象个白玉石一样,肺喜欢清凉的,干净的,保持自己一定的形状。肺看似一个脏器,实际上有一个坚定的核心,并且有一定的形状。肺主宣发肃降,干净,变化的功能,一呼一收,一扩一张。肺的功能需要大自然的空气,野外自然的空气有种特殊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天外的东西,如陨石一样,肺还与金属有关系,可以通过人工锻炼的方式,如跑步,让肺变得强大起来。陨石理解成外来的东西。机统水行
水: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60-70%是水,而人类和动物的体液,有机物组成也是60-70%的水,都是一样的比例,人和动物才能到地球上生存。正常的来源是金生水,古人把坚硬的金高温融化变成液态,这是一种说法,但不符合五行自身的规律,也不符合脏腑配套规律。我们去挖泉水的时候,要挖到一个大石头就会有泉水,这样一个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水从石头里生出来的。高温热制出来水是不可能的。火是炎上,水是润下,水的特性是高处往低处流。凡是有水的地方较润,慢慢的向四周润,润:下水具有流动性,无性的扩散性。我们地球除了土还有水,都很重要,任何一个生命都离不开水的作用,如沙漠,没有水不能生长。水的三大特性,天水是石生水(石藏水),第二种宇宙中有些星球含有大量的水和金属,变成水,第三是地水,地球本身就是含大量水(60-70%的水球),有了水,滋生万物生长,水是万物生长的开始。中医认为肾很重要,肾为先天之本,因为有了肾,才有人类的生殖和发育,性的本能才有动物的繁殖,才有生命的起源和开始。肾水很重要,男人精水,女人经血,肾精肾阳都与水有关系。水有润下的作用,中医的理论,肾能蒸腾汽化,汽化之后从尿下来,有润下的效果,肾小球有过滤的作用。肾藏精,主生殖和发育,主蒸腾汽化,汽化才能保持高度的滋润感,水是最精微的物质,人体的水调整有两大系统,肾是先天之本能蒸腾汽化,如加工站一样,另一个通过脾可以运化,把多余的水分运化掉,消化的就消化掉,消化不掉从肠道排出,真正让体内水代谢掉的是肾脏,运化食物的水是脾脏,脾湿肾虚的人,经常腹泻,大便不成型,拉肚子,体内肾阳不足,蒸腾汽化功能不行,水不能润下。肾藏精,水的功能少了,中医讲肾精亏虚,阴虚火旺,人体出现亏虚状态。人本身就藏水,有的人先天肾虚,先天先阳藏的精水太少,瘦骨嶙峋,很早就性功能丧失,老的很快,有的人肾藏精饱满和丰沛,元气充市,性功能和生殖功能旺盛,有的女人生十几个娃都没问题,有的女人一个也生不下来,是精水的问题,是先天肾藏水少。天水代表本身,你父母遗传给你的一些物质。地水代表你本身的肾脏功能,如果你本身肾脏好,体格强壮,那你的状态就比较好。五行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五行之间异物类象思维非常重要。机统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木→火→土→金→水机统五味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饿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太弱,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机统五谷
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机统五官
1.鼻为肺之官机统五情
1.心在志为喜”机统五液
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质疑录》)。“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1.汗为心之液: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L)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正如李中梓所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汗》)。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2.涕为肺之液: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之窍,五脏化液,肺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3.涎为脾之液: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4.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5.唾为肾之液:唾与涎同为口津,即唾液。较稠者为唾,较稀薄者为涎。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精之功: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则易耗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要你掌握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关键“机统”,应用到日常的养生中,相信您自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机统五季
1.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2.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3.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低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4.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5.冬宜温补: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之不足,是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五行诊机
五行学说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都可以反映到体表,而在色泽、形态、声音等方面表现出来。因此,在诊断上可用五行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资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疾病。例如,病人有目赤肿痛,烦躁易怒等表现,便可考虑肝木为病,肺阴虚的病人,出现两颧红色,则是“火乘金”的征象,病情较重,脾虚柏病人面见青色,为“术乘土”的征象;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克火”的征象。所以,《难经》说:“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人体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由于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分类归属形成了一定的联系,这种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为诊断和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疾病时,就可以综合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根据五行的所属及其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来推断病情。1.从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2.推断脏腑相兼病变:从他脏所主之色来推测五脏病的传变。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克火等等。3.推断病变的预后:从脉与色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得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即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五行药机
不知药之五行,何以配五脏六腑;不知药之五行,何以谈性味归经?一药尚且不知,一方下去,罗列十种甚或几十种,组合交杂,岂不乱成一团?此等人用药,便如盲人夜路,一片漆黑!所开处方,只能是胡乱抓瞎而已!此等药汤下肚,医治者尚不知其行走何经,更不知其归途是何处,岂不异变蜂起?何况奢求其治病哉?便如愚者领兵,不知军行何路,亦不知所攻之城在何处,更且一出城兵勇以作鸟兽而散,此等种种,岂望得胜?凡宇内万物,莫非五行所成,是故皆含五行之性。临床用药,以五行辨之,其理自显,一目了然!‘医者意也’,如果仅仅死记硬背,什么大黄泻下,黄连清火,人参补气,苍术燥湿,陈皮化痰、、、、、、如此学医,仿佛照葫画瓢、鹦鹉学舌,岂能明医学之真意?现在中医教学之《中药学》讲义,骨子里是西医的套路,误人多多,其实不如一本陈士铎的《本草新编》,也有不如刘渡舟先生《临床用药三十讲》,吾意所谓教科书可以付之一炬也!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以五色论,青、赤、黄、白、黑;以五味论,酸、苦、甘、辛、咸。木类:是故凡中药晒干后仍色绿、色青者,其内蕴含五行中木之能量,可以‘木’论之,故多归肝胆。如:黄芩,茵陈,软柴胡,绿萼梅,桑叶,蚕沙,半枝莲,青蒿,皂矾,青风藤,木通,伸筋草,木贼,小茴等等。细辩之,黄芩入胆经而清其湿热,茵陈利肝胆湿邪退黄,软柴胡升畅肝气解郁,绿梅花入肝疏散郁结,青桑叶清肝名目祛风,蚕沙升肝胆清阳降浊,半枝莲解肝胆之邪止胁痛,青蒿祛肝胆湿邪而畅阳气,皂矾驱肝胆之湿痰杀三虫,青风藤入肝通络祛风止痛,木通祛肝胆湿邪祛风利尿,伸筋草入肝走筋而去筋之湿邪,木贼入肝胆而明目、散结、褪翳,小茴散肝胆结气,故治疝止痛等等。以下不再细论。以味论之,凡味酸者,亦属木、入肝胆,如:白芍,芋肉,乌梅,芒硝,五味子,胆矾,白矾,木瓜,山药等等。其余种种,学者举一反三自明。土类:色黄者,属于土,含土之性,多归于脾胃,脾胃主肌肉,所以亦可以走肌肉。是以白术(白术虽言白,实带黄色)、苍术、黄精、玉竹、党参、硫磺、黄芪、黄连、黄柏、黄芩等等。或言,方书中未有言黄柏、黄芩入土者,是为汝误导也?其实不然,黄柏、黄芩正因为带土之性,方能祛湿,走肌肉,祛肌肤里湿邪,所以皮肤湿疹多用之。味甘者亦属土,亦走脾胃。如黄精、黄芪、党参、玉竹、熟地、山药、杞子、大枣、饴糖、葡萄糖、甘草、沙参、麦冬、天冬,黄豆、莲子肉等等,皆是以味入土也,亦是脾胃中药也。金类:色白者属金,故色白者多入肺或大肠。如云苓,白术,山药,贝母,薏仁,滑石,冰片,橘白,莲子,麦冬,天冬,白芨,白附子,龙骨,牡蛎,石膏,银耳,天花粉等等。味辛者属金,故细辛,辣椒,生姜,苍术,旋复花,薄荷,橘皮,藿香,手掌参,南星,半夏,徐长卿,藁本,皂矾,冰片,樟脑,藜芦,皂角,石膏等等皆是肺或大肠药。水类:以色言,熟地,生地,玄参,补骨脂,磁石,女贞子,桑葚子,大云,黑料豆,车前子,椒目,黑蚂蚁,蜈蚣皆是肾水药。以味言之,芒硝,大云,锁阳,川断,盐,火硝,咸附子,五味子等等,亦是肾水药。凡常中肯定有变,其中变化者在于,在五行土之中,除甘味外,味淡者亦属土,芳香者亦属于脾土,以芳香悦脾也。所以学医者当知茯苓,薏仁,石小,土茯苓,扁豆,淡竹叶等等以味淡而入脾。陈皮,藿香,丁香,甘松,大茴,小茴,三萘,草果等等,以芳香而入脾。火类另外五行火中,虽以苦味属火,然而心是君主之官,苦寒直折是为伐君,岂能入之?因此苦味一般以入小肠论而不入心。苦味除却以入小肠论,尚以入胆经论,因为胆味为苦,从其类也。如:黄芩,胆草,虎杖,公英,地丁,苦参,大黄,栀子,木通,枳实等等。入胆亦入小肠,苦味带有火性,故亦能胜湿。入心者,色红为正品,如当归,丁香,朱砂,丹参,红花,杞子,龙眼肉,萸肉,丹皮,赤芍,五味子,枣仁,柏子仁,油苍术,肉桂,桂枝,代赭石,血竭等等,皆可以入心。以上为五行用药大意,每用药,如此观之、思之、念之,胸中不执于任何一部本草,而一草一木自明,如仰掌观纹,如庖丁解牛,随手捻来,即是良药也。如是之时,方可以观方剂也!五行治机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体现于药物、针灸、精神等疗法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控制疾病传变:运用五行子母相及和乘侮规律,可以判断五脏疾病的发展趋势。一脏受病,可以波及其他四脏,他脏有病亦可传给本脏。因此,在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脏腑的传变关系。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与不及,控制其传变,使其恢复正常的功能活动。2、确定治则治法:五行学说不仅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综合四诊,推断病情,而且也可以确定治疗原则和制订治疗方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多属母病及子,其次为子盗母气。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除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外,还有单纯子病,均可用母子关系加强相生力量。所以相生治法的运用,主要是掌握母子关系,它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凡母虚累子,应先有母的症状;子盗母气,应先有子的症状;单纯子病,须有子虚久不复原的病史。这样三者治法相似,处方则有主次之分。(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由于相克规律的异常而出现的病理变化,虽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之不同,但总的来说,可分强弱两个方面,即克者属强,表现为功能亢进,被克者属弱,表现为功能衰退。因而,在治疗上同时采取抑强扶弱的手段,并侧重在制其强盛,使弱者易于恢复。另一方面强盛而尚未发生相克现象,必要时也可利用这一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分清主次,或是治母为主,兼顾其子;治子为主,兼顾其母。或是抑强为主,扶弱为辅,扶弱为主,抑强为辅。但是又要从矛盾双方来考虑,不得顾此失彼。3、指导脏腑用药:中药以色味为基础,以归经和性能为依据,按五行学说加以归类:如青色、酸味人肝;赤色、苦味人心;黄色、甘味人脾;白色、辛味人肺;黑色、咸味入肾。这种归类是脏腑选择用药的参考依据。4、指导针灸取穴:在针灸疗法上,针灸医学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荥、俞、经、合五种穴位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穴治疗。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精神疗法主要用于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隋志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在病理上和内脏有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临床上依据五行生克规律进行治疗,确有其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并非所有的疾病都可用五行生克这一规律来治疗,不要机械地生搬硬套。总之,临证时既要正确地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在辨清了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在治疗时,除了对本脏病变进行处理外,还应考虑到其他有关的脏腑,并调整其关系,控制其传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具体运用,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1、木郁达之。木郁是指肝气郁结而致瘸,达之是通过治疗使之畅选。也就是说肝气郁结的病人,如果在临床上表现两胁胀满或窜痛、胸闷不舒、呕吐酸水、食欲不振、腹痛、腹泄等症状时需用“疏肝法”治疗。2、火郁发之。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之是因势利导而开泄的意思。例如,心火上炎,出现烦躁不安、失眠,或口舌糜烂、小便色赤而淋沥疼痛、舌质红与绛,此时,需用“清心泄火法”。3、土夺之。土郁是指湿邪郁阻脾胃,夺之是指祛除湿邪不使滞留。也就是说如果湿热之邪郁阻脾胃,临床上出现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需用“苫寒燥湿法”治疗,或寒湿之邪郁阻脾胃,临床上出现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清稀,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需用“苦温化湿法”治疗,或湿热蕴结下焦,临床上出现小腹急胀、小便浑赤,小便时涩痛、淋沥不畅、舌苔黄腻等症状,需用“清热利湿法”治疗。4、金郁泄之。金郁是指肺气不宣,泄之是用宣降法使之通畅。例如,因风寒袭肺,导致肺气不宣,临床上出班鼻塞、喉痒、咳嗽、痰多,苔薄白等症状,需用“宣肺化痰法”治疗。5、水郁折之。水郁是指水气郁滞于内,折之是指调节、制约的意思。例如慢性肾炎周肾阳衰弱不能化气行水,临床上出现颜面苍白、眩晕,腰痉痛、四肢发冷,小便短少、浮肿自头面部开始延及下半身,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需用“温阳利水法”治疗。此外,“汗法”、“逐水法”也属于水郁折之的范围。五行统机
《黄帝外经》第三十八章五行生克篇,系统明确阐释了五行统机的模式与演绎方式,藏曌重新点校断句标点注释,希望研究机统五行者更能渐入佳境。*()内为藏曌注释原文:雷公问于岐伯曰:余读《内经》载五行甚详,其旨尽之乎?(研五行越深,越觉五行之旨更深)岐伯日:五行之理,又何易穷哉!(的确,五行之旨无穷尽)雷公曰:盍不尽言之?(急不可待)岐伯曰:谈天乎?谈地乎?谈人乎?(天地人都有五行啊)雷公曰,请言人之五行?(太博大了,先说人吧)岐伯曰:心、肝、脾、肺、肾配火、木、土、金、水,非人身之五行乎?(人之五行大略如此)雷公曰:请言其变?(变字问得好)岐伯曰:变则又何能尽哉。试言其生克。生克之变者,生中克也,克中生也。生不全生也,克不全克也,生畏克而不敢生也,克畏生而不敢克也。(已超越内经五行之论)雷公曰:何以见生中之克乎?(急切)岐伯曰:肾生肝,肾中无水,水涸而火腾矣,(水是制约生发之机)肝木受焚,肾何生乎?(肝焚,火是变化之机)肝生心,肝中无水,水燥而木焦矣,心火无烟,肝何生乎?心君火也,包络相火也,二火无水将自炎也!(水是制约之机)土不得火之生,反得火之害矣。(火烧土焦,火是变化之机)脾生肺金也,土中无水,干土何以生物,(水是生机)铄石流金,不生金反克金矣。(铄石烧炼,火是变化之机)肺生肾水也,金中无水,死金何以出泉。(水是生机)崩炉飞汞,不生水反克水矣。(崩炉烧炼,火是变化之机,)盖五行多水则不生,五行无水亦不生也。(似乎水统五行乎?)雷公曰:何以见克中之生乎?岐伯曰:肝克土,土得木以疏通则土有生气矣。(疏通乃克而生之机)脾克水,水得土而蓄积则土有生基矣。(蓄积乃克而生之机)肾克火,火得水以相济则火有神光矣。(相济乃克而生之机)心克金,然肺金必得心火以锻炼而定魄也。(锻炼乃克而生之机)肺克木,然肝木必得肺金以斫削而安魂也。(斫削乃克而生之机)非皆克以生之乎?(的确是克而生之)雷公曰:请言生不全生。岐伯曰:生不全生者,专言肾水也。各脏腑无不取资于肾。心得肾水而神明焕发也;脾得肾水而精微化导也;肺得肾水而清肃下行也;肝得肾水而谋虑决断也。七腑亦无不得肾水而布化也。然而取资多者分给必少矣。亲于此者疏于彼,厚于上者薄于下。此生之所以难全也。(水乃五行生生之机而统,然又非独水之能也)雷公曰:请言克不全克。岐伯曰:克不全克者,专言肾火也。肾火易动难静,易逆难顺,易上难下,故一动则无不动矣,一逆则无不逆矣,一上则无不上矣。腾于心躁烦矣。入于脾干涸矣,升于肺喘嗽矣,流于肝焚烧矣,冲击于七腑燥渴矣。虽然肾火乃雷火也,亦龙火也。龙雷之火其性虽猛,然聚则力专,分则势散,无乎不克反无乎全克矣。(火乃五行客变之机而摄,然又非独火之能也)雷公曰:生畏克而不敢生者若何?岐伯曰:肝木生心火也,而肺金太旺,肝畏肺克不敢生心则心气转弱,金克肝木矣。心火生胃土也,而肾火太旺不敢生胃则胃气更虚,水侵胃土矣。心包之火生脾土也,而肾水过泛不敢生脾,则脾气加困,水欺脾土矣。脾胃之土生肺金也,而肝木过刚,脾胃畏肝不敢生肺,则肺气愈损,木侮脾胃矣。肺金生肾水也,而心火过炎,肺畏心克,不敢生肾,则肾气益枯,火刑肺金矣。肾水生肝木也,而脾胃过燥,肾畏脾胃之土,不敢生肝,则肝气更凋,土制肾水矣。(此乃生而不生而畏克之机理也,反复揣摩,自有超然顿悟)雷公曰:何法以制之乎?岐伯曰:制克以遂其生,则生不畏克。助生而忘其克,则克即为生。(制克助生乃生生之机要也)雷公曰:善。克畏生而不敢克者,又若何?岐伯曰:肝木之盛由于肾水之旺也,木旺而肺气自衰,柔金安能克刚木于乎。脾胃土盛由于心火之旺也,土旺而肝气自弱,僵木能克焦土乎。肾水之盛由肺金之旺也,水旺而脾土自微,浅土能克湍水乎。心火之盛由于肝木之旺也,火旺而肾气必虚,弱水能克烈火乎。肺金之盛由于脾土之旺也,金盛而心气自怯,寒火能克顽金乎。(此乃克而不克而畏生之机理也,反复揣摩,自有超然顿悟)雷公曰:何法以制之?岐伯曰:救其生不必制其克,则弱多为强。因其克反更培其生,则衰转为盛。(救其相生乃克克之机要也)雷公曰:善。陈士铎曰:五行生克,本不可颠倒。不可颠倒而颠倒者,言生克之变也。篇中专言其变,而变不可穷矣。当细细观之。(“不可颠倒而颠倒”之机乃统摄五行生克之变也,读到此处应顿悟!)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促进作用。五行学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特性条件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的条件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太阳、月球对地球来回寒热一年十二月周期运动变化的交互作用,总结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纪年纪月历法,并发展成为融入五行生克学在内,影响至现在的"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属东方。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属南方。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属中央。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属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属北方。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朴素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没有相克,就没有事物发生发展中的协调和平衡。相生保证了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和可能性,相克保证了事物发展的控制力和协调性。事物之间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类经图翼》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运用五行的各种特性,以木火土金水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特征、形态、功能、表现等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类似,就把它归纳于哪一行中,分成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分门别类作系统归纳,将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理出五行规律,从而可以说明各类之间的联系及变化关系。藏曌傳承亼毉藥道??歸摄藏修游息